徐爰,字长玉,东海郯(今山东郯城)人,其家族在晋宋之际虽非顶级门阀,却也有着一定的地方声望。他本名徐瑗,后因与傅亮之父同名,为避嫌而改名为爰,这一细节也从侧面反映出当时社会对名讳的看重以及人际交往中的审慎态度。
徐爰的仕途起步于东晋末年,初入官场时担任晋琅邪王大司马府中典军,从此开启了他漫长的宦海生涯。当时正值天下动荡,南北政权对峙,军事行动频繁,他从北征的经历中积累了最初的政治与军事经验。元熙年间,他转任刘裕世子中军参军,而刘裕正是后来南朝宋的开国皇帝,这一任职成为他日后攀附权力核心的重要起点。随着刘裕受禅称帝,建立南朝宋,徐爰也随之得到晋升,历任尚书库部郎、永世令等职,逐步在新王朝的官僚体系中站稳脚跟。
文帝元嘉年间,是徐爰仕途稳步上升的时期。他凭借着在官场中历练出的圆滑与能力,不断获得迁转。元嘉年间,他先是累迁殿中侍御史,后又担任始兴王浚后军参军。始兴王刘浚是文帝的儿子,在当时拥有一定的权势,徐爰能成为其幕僚,可见其在官场中已具备一定的钻营能力。元嘉十二年,他转任南台侍御史,此时始兴王浚镇守京口,徐爰又随之担任浚抚军参军,后迁员外散骑侍郎。京口作为军事重镇,地理位置险要,徐爰在此期间的任职,使其对地方军政事务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元嘉十六年,徐爰补任长沙王义欣镇军参军,领义阳太守。长沙王刘义欣是刘裕的侄子,在宗室中地位较高,徐爰能在其麾下任职并兼任地方太守,不仅展现了他的办事能力,也体现出他在宗室圈层中逐渐获得认可。次年,他再次回到始兴王浚麾下,担任征北参军,后迁尚书右丞。尚书省作为中央行政中枢,尚书右丞的职位虽不算顶级高官,却能参与到国家政务的处理中,这为徐爰熟悉朝廷典章制度、积累中央行政经验提供了重要平台。
元嘉二十七年,北魏(当时被称为索虏)大举南侵,边境告急,宋文帝派遣张永、沈庆之等将领北讨,徐爰被任命为殿中将军,统摄行留事。“行留事”即负责军队出征期间后方的各项事务,包括物资调配、人员调度等,这一职责需要极强的统筹协调能力。徐爰在此次军事行动中表现尚可,军还之后,被授予正员郎一职,这既是对他此次工作的肯定,也为他后续的晋升奠定了基础。
元嘉三十年,南朝宋历史上发生了一次重大的宫廷政变——元凶刘劭弑逆。刘劭是宋文帝的长子,因急于夺权而弑杀父亲,自立为帝。在这场突如其来的变故中,徐爰展现出了他敏锐的政治嗅觉和果断的抉择能力。他没有依附于弑父篡位的刘劭,而是选择归向后来的世祖孝武帝刘骏。世祖即位后,对徐爰的归附颇为满意,任命他为太常丞,后转尚书水部郎。太常丞负责宗庙礼仪等事务,尚书水部郎则掌管水利工程等,虽然并非核心权力部门,但徐爰通过这两个职位,重新在新的政权体系中获得了立足之地。
世祖孝建元年,徐爰加建威将军,迁尚书殿中郎。孝建三年,他成为江夏王义恭大司马参军,领录事,入直门下省。江夏王刘义恭是刘裕的第五子,在宗室中极具威望,担任大司马等重要职务,徐爰能进入其幕府并领录事,参与核心事务的处理,且得以入直门下省,接近权力中枢,这标志着他的政治地位在不断提升。门下省是皇帝的近侍机构,负责审议政令等,入直此处使徐爰能够更直接地了解皇帝的意图,为他日后迎合上意、获取宠信埋下伏笔。
大明二年,徐爰迎来了他仕途上的一个重要节点,被任命为尚书左丞,领着作郎,负责撰修国史。在此之前,着作郎何承天已经草创了国史,世祖初年,又命令山谦之、苏宝生继续完成。但苏宝生后来被诛杀,编修国史的任务便落到了徐爰身上。徐爰在何承天、山谦之旧作的基础上,进行损益删改,最终勒成《宋书》六十五卷。然而,这部史书却存在诸多问题。它虽然设立了列传,但对许多时事记载简略,且多
第344章 南朝宋史官徐爰[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