烛火在丁府静室中摇曳,映照着李纲那张沟壑纵横、写满了疲惫与风霜的脸。他满头花白的发丝在昏黄的光线下显得格外刺眼,仿佛凝聚了一生的忧劳与挣扎。丁志文沉默地注视着这位曾经意气风发、如今却佝偻如朽木的老丞相,心头五味杂陈。
多好的老头儿啊!丁志文心中喟叹。一生赤胆忠心,为了赵宋这艘千疮百孔的破船,呕心沥血,殚精竭虑,硬生生把自己熬干了。他就像一棵在风雨中死死支撑着危墙的老树,根系早已枯竭,却仍不肯倒下。这份愚忠,在丁志文这个深知朝廷腐朽、更了解靖王伟力的人看来,甚至带着点令人心酸的悲凉。
丁志文喉头滚动了一下,终究还是长叹一声,打破了沉重的寂静。这叹息里,有对李纲的敬意,有对时局的绝望,更有一丝难以言喻的怜悯:
“老相国……您一片赤诚,日月可鉴。只是……眼下这局面,已成死局。您深夜来访,是想请我家王爷……如何做?” 丁志文的声音低沉而谨慎,每一个字都斟酌着分量。
李纲浑浊的老眼猛地抬起,里面燃烧着一种近乎绝望的火焰。他早已深思熟虑,此刻再无半分犹豫,语速快而清晰,如同在悬崖边做最后的搏命一击:
“裕民银庄!其全部债务、资产、烂摊子,悉数并入‘昌隆社!由昌隆社全权负责境内挤兑风波的善后,所有亏空差额,由昌隆社先行代为垫付补齐!”
他深吸一口气,抛出了无法回避的代价:
“作为交换,朝廷需以盐引、未来赋税作担保,每年以十抽五的比例,偿还昌隆社垫付的本金及利息!”
李纲是杀伐果断之人,他太清楚杨靖的为人了。空谈忠义?那是笑话!没有足以让靖王动心的、实实在在的巨大利益和后续保障,想让这位手握重兵、富可敌国的藩王下场接手这个足以拖垮朝廷的烂摊子?绝无可能!当务之急,就是要利用“昌隆社”那坚如磐石的信誉和深不见底的财力,为摇摇欲坠的赵宋朝廷背书续命!
想到这里,李纲嘴角牵起一丝苦涩到极点的自嘲。真是天大的讽刺!堂堂大宋朝廷,正统华夏之主,煌煌天子之尊,如今竟沦落到要依靠一个被他们视为心腹大患、甚至暗中冠以“番邦王爷”污名的藩王来提供“信用担保”!朝廷的威严?天子的脸面?在这滔天巨浪面前,早已被拍得粉碎,连渣都不剩了!
他何尝不知?赵佶、赵恒父子又何尝不知?解决这场危机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请动靖亲王杨靖这尊真神!只要靖亲王发一句话,亮个态度,何止大宋境内?金国、西夏、吐蕃、高丽、东瀛、琉球,乃至遥远的大秦帝国(泛指西方),谁敢不给靖王面子?谁敢质疑昌隆社的信誉?谁敢再闹腾?靖王的意志,早已超越了国界,靠的不是虚名,而是实打实的、令人绝望的硬实力!坚船利炮的威慑,犀利无匹的小手雷,以及掌控着关键物资、军备、钱粮命脉的无形巨手!就问你服不服?不服?那就打到你服!
这法子,快、准、狠!足以瞬间平息风波。
然而……
李纲感到心脏像被一只冰冷的手攥紧。危机是解决了,可他自己呢?他李纲,一生清誉,两袖清风,以清流领袖自居,与靖王一系势同水火。如今,竟是他,亲手将朝廷的金融命脉和盐税赋税大权,拱手送到了靖王杨靖的嘴边!这无异于引狼入室,饮鸩止渴!
第133章 可怜可敬可悲可叹[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