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3章 没病历的病人[1/2页]
灵案玄机录
一米九
深夜的市立三院旧址像一头沉睡的巨兽,骨架残破,却仍散发着某种顽固的生命气息。
风在断墙间穿行,发出低哑的呜咽,仿佛整座建筑都在呼吸。
顾尘与吴悦贴着B区走廊的阴影前行,脚步轻得几乎不惊起一丝尘埃。
头顶的天花板早已塌陷,月光斜切进来,照出空气中悬浮的灰烬,如同时间的碎屑缓缓飘落。
顾尘背着那个旧帆布包,母亲的病历手册被反扣在最底层,外面裹着三层油纸,再压上一块铅片——他知道,任何“被书写的身份”都可能成为系统察觉的裂口。
他曾是那个被写入现实的人,而现在,他必须成为规则之外的变数。
吴悦握紧热感仪,屏息凝视屏幕。
绿色光点在墙体后方凝聚成一个稳定的热源,椭圆形,约一人大小,温度恒定在37℃。
她抬眼看向顾尘,声音压得极低:“后面有空间……而且,它一直在‘活着。”
顾尘没说话,只是点了点头。
他的目光扫过墙缝——一丝极淡的药香正从中渗出,清苦中带着微甜,是他童年记忆里母亲枕边常燃的安神香。
病历上写着:香材含沉水、白檀、龙脑,用于稳定神经波动。
可这味道不该存在。
二十年前,那间病房就被封闭,连空气都该腐朽。
他从工具袋中取出手工凿刀,刃口磨得极薄,专为不引发结构共振而准备。
一点一点,他沿着砖缝切入,动作缓慢而精准,像在剥离一层沉睡的皮肤。
碎屑落下时几乎无声,但每落下一撮,他的太阳穴就突跳一次,仿佛某种频率正在同步。
墙体终于松动。
随着最后一块伪装砖被取下,密室显露出来。
室内陈设如旧——一张铁架病床,床单泛黄却整洁;一台老式心电监护仪,屏幕漆黑如死;墙上日历停在1998年8月16日,红圈标记着次日,像是等待一场从未到来的苏醒。
顾尘的脚步顿在门口。
吴悦跟上,手电光扫过床头柜,停在一本书上。
无封面,纸张脆黄,却无一字。
她伸手欲取,却被顾尘拦住。
“别碰。”他低声说,“有些记忆,是靠‘未被看见才得以保存的。”
他从怀中取出一小袋水晶粉末——最后一点从钟楼残骸中提炼出的共振媒介。
轻轻一撒,粉末如星尘般落在纸面,随即开始下沉,像是被纸张吸了进去。
紧接着,字迹浮现。
是母亲的笔迹。
工整、克制,带着一种近乎仪式感的冷静。
“归墟计划启动于1987年,目标是构建一个可编辑的意识场域,通过‘自愿抹除高波动个体,维持现实稳定。他们称我为‘第44单元原型体——不是编号,是原型。我的意识结构可作为锚点,承载他人人格的完整重构。他们说,只要我进入深度休眠,我的孩子就能以‘完整人格重生……代价是,全世界都将忘记我存在过。”
吴悦屏住呼吸,一页页翻看。
记录持续了整整三年,详细描述了实验过程、意识剥离的技术路径,以及她如何在每一次“断连”后仍试图留下痕迹——比如在香料中混入微量共振晶体,比如在病历上用铅笔写下只有特定角度才能显现的暗码。
直到最后一页。
纸张被粗暴撕去大半,残角上仅剩几行字:
“……如果他还记得火光,就说明我成功了。告诉他,我不是死于那天,我是替他死在了之前。他们以为删除的是我,但他们忘了——意识不会消失,只会迁移。我在循环里等他。只要他还写,我就还在。”
吴悦猛地抬头。
顾尘已经走到监护仪前。
屏幕依旧漆黑,但在他靠近的瞬间,一点绿光悄然亮起。
波形开始跳动——微弱,但稳定。
一条细线在屏幕上左右摆动,勾勒出心跳的节奏。
顾尘低头看向自己的手腕,脉搏频率与那波形完全一致。
“不是机器在记录她。”他声音极轻,像怕惊醒什么,“是她在维持我。”
空气骤然变冷。
药香忽然浓郁了一瞬,随即消散。
顾尘缓缓后退半步,手指抚过监护仪的电极接口。第313章 没病历的病人[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