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燧发线膛枪成为生产重点,又投入了大量的人员和银子,流水线量化生产,到达十一月中旬的时候,军器局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现在军器局除了可以生产燧发线膛枪,还可以生产改良版的轻重型野战炮以及小型迫击炮,各式炮弹也在朱慈烺提供的图纸上得到了改良。
中央军团秉承以火器为主的理念,刀剑的需求量减少了许多,军器局虽然产出的少,但因为铸造法的提升,质量上提升了很多。
朱慈烺对用来近战肉搏的重甲士兵的铠甲进行了优化,结合了西方板甲的设计,一体化防御,但板甲的对于火铳的防御却不如大明的扎甲和棉甲。
这个时代的战争已经开始开始逐渐脱离冷兵器时代,所以士兵的装备也必须进行轻量化改革,如今普通士兵,仅保留有胸甲和头盔。
另外手榴弹也已经完全量产,这个期间研发处还根据朱慈烺的资料,还做出了地雷和改良了运输马车,提高军队的防御能力和机动性。
大明这个时候全都是使用两轮马车,照比四轮马车效力非常之低,而不用四轮马车的原因就是没有克服转向的问题。
朱慈烺想到这个问题之后,利用手机上的人工智能,搜索了改良马车的方案,首先是解决轮速差的问题。
用铸铁齿轮组替代整体车轴,前轮轴中间断开,通过伞状齿轮连接左右半轴,内弯时外侧齿轮空转,实现轮速差。
同时在前轮加装可水平转动的木质“舵盘”转向系统,还改良了减震和硬牛皮复合车轮,不论是运送辎重还是火炮,效率提高了近一倍。
这段时间最忙的无疑是宋应星和朱慈烺了以及研发处了,朱慈烺想到问题之后,便会在手机上查询方案,然后交给研发处试验。
凭借宋应星动手能力和朱慈烺提供的方案,各类问题很快就得以解决,然后军器局便开始规划量产的方案。
现在军器局不仅仅是在城内,在城外还建设了一大片生产区域,只是为了赶工,多以搭建帐篷为主,人数达到近万人。
第三军团整编完成之后,包括黄得功在内的所有将领,都必须进入讲武堂的各阶军官进修班恶补军事知识。
基层士兵在其它军团教官的指引下,进行队列训练和思想教育,因为有现在的改革经验,效率也大大进行了提升。
到十一月中旬时,第三军团也已初具雏形,虽然在协调性和战术训练上不如第一二军团,但有着勇卫营的底子,士兵的战力并不弱。
朱慈烺不偏不倚,线膛燧发枪和各类新式火炮,每个军团都装备完成了一个师,以保证每个军团的战力担当。
同时又设定了直属大元帅府的军情司和参谋部,一个负责刺探前线军情,一个负责在朱慈烺身边参谋军情。
设定讲武堂之后,朱慈烺又在随行的京官中又发现一个人才,去年刚刚中进士的翰林院庶吉士张家玉。
第253章 欣欣向荣[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