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首语
1972 年 1 月 8 日 15 时 42 分,国内技术中心的密码分析机房里,日光灯管发出 “嗡嗡” 的低频声响,墙上的温度计显示 “23℃”—— 这是恒温恒湿的分析区域,与新疆红其拉甫的严寒形成鲜明对比。老张(12 年密码分析经验)穿着浅灰色的技术工装,袖口别着一支红色铅笔,正坐在一张铺着绿色台布的桌子前,手里捧着红其拉甫站刚传来的《175 兆赫异常信号监测报告》,封皮上 “编号 719301” 的蓝色印章格外醒目。
桌子的左侧,摆着一台 103 型手摇计算机(1970 年上海计算机厂生产,机身长 42 厘米,宽 28 厘米,重 19 公斤),机身表面的金属漆有些磨损,手摇柄上缠着防滑胶布;右侧堆着三册《1971 年美方通信密码规律汇编》,其中最厚的一本标注着 “AN/ALR70 设备专项”,里面夹着无数张黄色便签,记录着 “6 位数字密钥”“19 个跳频点周期” 等关键信息。年轻技术员小李(3 年分析经验)正蹲在地上,用万用表测试手摇计算机的电源(直流 6V,稳定),嘴里念叨着:“张师傅,机器调好了,上次算 170 兆赫的信号,就是用它算准的,这次肯定也行。”
老张没有抬头,手指在报告的 “跳频周期 3.7 秒” 处反复划过 —— 这比 AN/ALR70 设备的常规周期 3.6 秒多了 0.1 秒,是偶然偏差,还是故意设置的干扰?他翻开《AN/ALR70 专项》,找到 1971 年驻西欧使馆截获的信号记录:“170.32 兆赫,跳频周期 3.60 秒,密钥 6 位,跳频点 19 个,映射字符‘09”。“小李,把坐标纸和直尺拿来,咱们先按 6 位密钥、19 个跳频点的规律,做第一组推演。” 老张的声音很沉稳,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坚定 —— 从 1 月 8 日 14 时 37 分收到数据,到现在 1 小时 05 分,他已经在脑子里过了一遍推演框架,接下来,就是用 37 组计算,验证这个未知信号是否藏着美方的密码规律。
一、数据接收与破译前的准备工作(1972 年 1 月 8 日 14 时 37 分 18 时 00 分)
1 月 8 日 14 时 37 分,国内技术中心的电传机发出 “滴滴答答” 的声响,红其拉甫站加密传输的 175 兆赫信号数据开始接收。老张团队的首要任务是 “确认数据完整性、梳理美方已知规律、准备破译工具”—— 只有把基础工作做扎实,后续的 37 组概率推演才能避免无的放矢。这 3 个多小时里,团队成员各司其职,老张的每一个指令都围绕 “精准” 展开,他知道,密码破译容不得半点马虎,哪怕是一个数字的遗漏,都可能让后续的推演全部作废。
14 时 37 分 15 时 10 分的 “数据接收与校验”,是整个流程的起点。电传机的指示灯每闪烁一次,代表一个加密字符被接收,小李负责盯着屏幕,每接收 10 组字符,就与红其拉甫站的传输记录核对一次(通过加密电话确认 “已接收字符数”)。14 时 59 分,传输结束,共接收 576 个加密字符,对应红其拉甫站 72 小时监测的 57 组数据。小王(另一名技术员)则负责将加密字符按 “时间顺序” 转录到专用密码本上,每个字符旁标注对应的原始参数(如 “7193→175.01 兆赫,19dBm”)。“去年有一次,隔壁组接收数据时漏了 19 个字符,结果推演了 3 天都是错的,后来才发现是转录时少抄了一行。” 老张一边检查转录本,一边跟小王说,手指划过每一个字符,确认 “无错漏、无颠倒”,15 时 10 分,在转录本上签下 “数据完整,可用于推演”。
15 时 11 分 16 时 30 分的 “美方 AN/ALR70 规律梳理”,是推演的核心依据。老张带领团队回顾 1971 年截获的 AN/ALR70 设备密码规律:①密钥结构:6 位数字密钥,每 12 小时更换一次,密钥由 “跳频点序列 + 时间戳” 生成(如 “” 对应 “170 兆赫,03 号跳频点,29 分生成”);②跳频 字符映射:19 个跳频点对应 10 个数字字符(09),映射表固定(如 “跳频点 1→0,跳频点 2→1,…,跳频点 10→9,跳频点 11→0”);③功率关联:功率稳定时(±1dBm),密钥无变化;功率波动超过 2dBm,可能触发密钥临时调整。老张将这些规律整理成 “规律对照表”,贴在机房的白板上,每个条目旁标注 “1971 年 11 月 23 日西欧截获案例”“1971 年 12 月 5 日东南亚监测案例”,确保每一条规律都有实际信号支撑。“175 兆赫的信号也是 19 个跳频点,功率波动 1619dBm,和 AN/ALR70 有相似性,先按这个规律推,不对再调整。” 老张指着对照表,语气肯定,小李在一旁点头,手里的铅笔在笔记本上快速记录。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16 时 31 分 18 时 00 分的 “破译工具准备与分工”,确保推演高效推进。团队准备的核心工具包括:①103 型手摇计算机:用于计算 “跳频点与字符的匹配概率”,该设备单次可完成 3 位数字的加减乘除运算,概率计算需手动输入 “跳频点编号、周期偏差、功率值”,输出匹配度(0100%);②坐标纸与直尺:用于绘制 “跳频点 字符” 映射图,标注每次推演的匹配点;③加密记录册:用于记录 37 组推演的参数、结果、失败原因,每一组都需双人签字确认。分工方面,老张负责 “推演方案制定、结果分析、调整方向”,小李负责 “手摇计算机操作、概率计算”,小王负责 “数据记录、映射图绘制”。“第一组推演,先固定密钥长度为 6 位,跳频 字符映射用 AN/ALR70 的表,计算跳频周期 3.7 秒与 3.6 秒的偏差对匹配概率的影响。” 老张在分工表上写下第一组的参数,小李已经把手摇计算机的电源打开,机身发出轻微的 “嗡嗡” 声,准备开始第一次计算。
二、前 10 组推演:按部就班中的首次挫败(1972 年 1 月 8 日 18 时 01 分 1 月 9 日 10 时 00 分)
1 月 8 日 18 时 01 分,老张团队启动第一组概率推演 —— 核心是 “验证 175 兆赫信号是否符合 AN/ALR70 的 6 位密钥 + 固定映射规律”。前 10 组推演按 “固定参数、逐步验证” 的思路推进,团队成员充满期待,毕竟 AN/ALR70 的规律在 1971 年已经验证过多次,成功破译过美方 3 次通信信号。但现实却给了他们一记重击,前 10 组推演的匹配概率均低于 30%,远未达到 “≥60% 可判定为有效匹配” 的标准,机房里的氛围从最初的兴奋逐渐转为凝重。
1 月 8 日 18 时 01 分 20 时 30 分的 “第一组推演:周期偏差的初步影响”。小李按照老张的指令,在 103 型手摇计算机上输入第一组参数:“跳频点编号 1(175.01 兆赫)、AN/ALR70 映射字符 0、实际周期 3.7 秒、标准周期 3.6 秒、功率 19dBm”,然后顺时针转动手摇柄 19 圈(设备要求的计算圈数),屏幕上显示 “匹配概率 27%”。“怎么这么低?” 小李皱着眉头,又重新输入一次,结果还是 27%。小王在坐标纸上标注 “第 1 组:27%,周期偏差 0.1 秒”,老张则拿出 AN/ALR70 的周期记录,对比发现 “该设备的周期偏差从未超过 0.05 秒,175 兆赫的 0.1 秒偏差可能是关键”。他让小李调整参数,将 “周期偏差允许值” 从 0.05 秒扩大到 0.1 秒,再算一次,匹配概率升至 32%,但仍低于 60%。“看来光是扩大偏差不行,可能映射表也不一样。” 老张坐在椅子上,手指敲击桌面,思考下一步,窗外的天色已经黑了,机房里的灯光照亮了白板上的规律对照表,显得有些刺眼。
1 月 8 日 20 时 31 分 1 月 9 日 2 时 00 分的 “第 25 组推演:映射表调整的尝试”。老张决定调整 “跳频 字符映射表”,比如将 “跳频点 1→1”“跳频点 2→2”(而非 AN/ALR70 的 “跳频点 1→0”),让小李做第 25 组推演。第 2 组(跳频点 1→1)匹配概率 35%,第 3 组(跳频点 1→2)31%,第 4 组(跳频点 1→3)29%,第 5 组(跳频点 1→4)33%—— 最高的 35% 依然远低于标准。小李揉了揉发红的眼睛,手摇计算机的手柄已经被他转得有些发烫:“张师傅,会不会不是 6 位密钥?比如 8 位?” 老张摇了摇头:“AN/ALR70 都是 6 位,美方很少在同类型设备上突然改密钥长度,先再试 5 组,换跳频点算。” 小王则在旁边整理前 5 组的失败原因:“周期偏差 0.1 秒、映射表不匹配、功率波动未关联”,每一条都用红笔标注,提醒后续注意。
1 月 9 日 2 时 01 分 10 时 00 分的 “第 610 组推演:功率波动的关联验证”。考虑到红其拉甫站记录的 “每 19 分钟功率波动”,老张让小李在第 610 组推演中加入 “功率波动因子”—— 比如功率 16dBm 时,映射字符加 1;19dBm 时,映射字符不变。第 6 组(跳频点 1→0,功率 16dBm→字符 1)匹配概率 38%,第 7 组(跳频点 2→1,功率 17dBm→字符 2)36%,第 8 组(跳频点 3→2,功率 18dBm→字符 3)39%,第 9 组(跳频点 4→3,功率 19dBm→字符 3)37%,第 10 组(跳频点 5→4,功率 16dBm→字符 5)40%—— 最高的 40%,还是没到 60%。“已经试了周期、映射、功率,怎么还是不行?” 小李有些急躁,把铅笔扔在桌子上,小王赶紧捡起来,劝道:“别急,去年破译 170 兆赫的信号,前 15 组也都失败了。” 老张则拿起红其拉甫的监测报告,重新看跳频点顺序:“1→5→9→13→17→2→6……AN/ALR70 的顺序是 1→2→3→4→5…… 会不会跳频顺序变了,导致映射表没用?” 这个念头一闪而过,他决定在接下来的推演中,先固定跳频顺序,再细化周期精度。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三、第 1129 组推演:29 次失败与技术瓶颈的凸显(1972 年 1 月 9 日 10 时 01 分 1 月 11 日 15 时 00 分)
从 1 月 9 日 10 时到 1 月 11 日 15 时,老张团队连续推进 19 组推演(第 1129 组),核心是 “验证跳频顺序变化、细化周期计算精度、关联功率波动与密钥更换”。这 43 个小时里,机房的灯光几乎没熄灭过,手摇计算机的手柄被转了无数圈,坐标纸上画满了密密麻麻的映射图,但 29 组推演的最高匹配概率仅为 52%,始终卡在 “60%” 的合格线以下。团队成员的心理从 “期待” 转为 “焦虑”,小李的手上磨出了水泡,小王的眼睛布满血丝,老张的胡子也长长了,但没人提出休息 —— 他们知道,每一次失败都是在排除错误方向,离真相更近一步。
1 月 9 日 10 时 01 分 1 月 10 日 2 时 00 分的 “第 1118 组:跳频顺序变化的验证”。老张根据 175 兆赫的跳频顺序(1→5→9→13→17→2→6…),重新制作 “跳频点 编号” 对应表(比如 “175.01 兆赫 = 跳频点 1,175.05 兆赫 = 跳频点 5”),而非 AN/ALR70 的 “按频率递增排序”。小李用新表做第 1118 组推演,第 11 组(跳频点 1→0,顺序 1)匹配概率 45%,第 12 组(跳频点 5→4,顺序 2)48%,第 13 组(跳频点 9→8,顺序 3)50%,第 14 组(跳频点 13→12,顺序 4)52%—— 这是目前最高的概率,但仍差 8%。“有进步!说明跳频顺序真的变了,不是按频率排的。” 老张兴奋地拍了下桌子,让小李继续推进,第 1518 组调整 “顺序偏差”(比如顺序 1 对应跳频点 2),但概率反而下降到 47%。“现在确定,跳频顺序是‘1→5→9→13→17→2→6…,这个不能再变了,接下来细化周期精度。” 老张在白板上写下 “跳频顺序固定”,用红笔圈起来,小李揉了揉手上的水泡,换了只手继续转动手摇柄。
1 月 10 日 2 时 01 分 18 时 00 分的 “第 1925 组:周期精度从 0.1 秒到 0.05 秒”。之前的推演都按 “周期 3.7 秒” 计算,精度保留 0.1 秒,老张怀疑 “0.1 秒的误差累积,导致匹配概率上不去”,决定将周期精度细化到 0.05 秒(比如 3.70 秒、3.75 秒)。小李用红其拉甫站的原始记录,重新核对每一组信号的周期:1 月 5 日 21 时 07 分的信号周期 3.71 秒,21 时 25 分 3.70 秒,21 时 43 分 3.69 秒 —— 确实存在 0.02 秒的波动。第 19 组(周期 3.71 秒,精度 0.05 秒)匹配概率 51%,第 20 组(3.70 秒)53%,第 21 组(3.69 秒)52%,第 2225 组加入 “周期波动因子”(如 3.71 秒→字符 + 1),最高概率 54%
第930章 初步破译尝试[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