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日后,户部的衙役们看见个半大孩子,抱着本粗纸账册,站在仓库前一笔笔核对着粮食数目。那孩子的声音不大,却字字清晰:“这里写着39;糙米一百石39;,可麻袋上的封印是去年的,里面的米都生虫了,最多值八十石。”
胥吏们气得吹胡子瞪眼,却被随后赶来的陆锦棠堵了回去:“连个孩子都不如,还好意思说39;惯例39;?”
夕阳西下时,小石头把核错的数目记在纸上,整整十七处。
陆锦棠看着那串数字,忽然觉得,这孩子手里的算盘,比都察院的奏章还有力量。
普惠园的药圃旁,新搭了个小棚子,里面摆着十几个巴掌大的木箱。
杨明汐正教几个大孩子辨认箱里的药材:“这是艾叶,治肚子疼;这是薄荷,头疼时揉碎了闻闻就好......”
小石头蹲在最边上,手里拿着支炭笔,在木箱上写字。他给每个箱子都编了号,一号箱放外用的金疮药,二号箱放内服的甘草片,箱子底下还贴着张纸条,记着“每月初三换药,不可用霉变的药材”。
“杨姐姐,真要让我们去乡下送药吗?”扎羊角辫的小花捧着药箱,眼睛亮晶晶的,“我娘说,以前村里的人得了病,就只能等死。”
杨明汐摸了摸她的头。
这两年,普惠园的孩子们跟着她认药、制药,连最调皮的孩子都知道“细辛不过钱,过钱命相连”。
她心里早有个念头:这些孩子土生土长,最懂乡邻的难处,若能教他们些粗浅的医术,不就是最好的“童子医”?
“下月就去。”杨明汐指着远处的农田,“先从近郊的村子开始,带着你们的小药箱,给乡亲们看看小病,教他们种些易活的草药。”
她转身从屋里抱出一摞书稿,封面上写着《普惠简易方》,字是小石头抄的,一笔一划很认真。里面的方子都用白话写着,比如“治拉肚子:生姜三片,红糖一勺,煮水喝”,旁边还画着生姜的样子。
“这是咱们自己编的医书。”杨明汐把书稿分给孩子们,“里面的方子,都是你们跟着我在药圃里试过的,管用得很。”
小石头翻开自己抄的那本,里面夹着片干枯的甘草叶。那是他刚进普惠园时,杨明汐给他治咳嗽用的。
那时他以为,药只是药,如今才懂,药里还藏着日子——是张嫂子捐的甘草,是李乡绅种的柴胡,是孩子们晒的艾叶,一点一滴,都连着人心。
“杨姐姐,“他忽然说,“我想跟陆大人学完账,再回来学医术。”
杨明汐愣了愣,随即笑了:“好啊。你去学怎么算清天下的账,我们在这
第127章 童医的药箱[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