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九月的风已经带了秋凉,仓库外的梧桐叶落了一层,被叉车碾得发脆。周三早上刚上班,生产部的通知就贴在了仓库门口的公告栏上——“关于召开仓库管理交流暨发展建议研讨会的通知”,落款是生产部,日期是昨天。
     林阳路过时,蔡师傅正踮着脚看,劳保鞋后跟把水泥地碾出轻微的“咯吱”声。“啥研讨会?”蔡师傅皱着眉,手指在“发展建议”四个字上点了点,“前儿听王经理说要‘统一思想,我就猜没好事。”
     小马从周转库跑过来,手里捏着张退货单,往林阳身边凑了凑,压低声音:“林哥,我昨儿听周师傅跟张副总秘书打电话,说啥‘竞聘材料得再完善,你说这会是不是……”他没说完,但眼里的担忧明明白白。这几天小马跟着林阳录数据,林阳没少跟他念叨“做事得凭良心”,上周还跟他讲了老刘当年骑车送他回家的事,小马早把林阳的态度记在心里。
     林阳没说话,指尖在公告栏的铁皮上碰了碰,凉得很。这几天周明宇忙着把表格数据导进电脑,又让蔡师傅的老伙计装了扫码器,试了两批发往东南亚的货,核单时间确实比以前快了一半。小马录数据时总凑到林阳身边说“周师傅这法子是不错,但他总打听刘师傅以前的错处,我看着不舒服”,连蔡师傅都私下跟林阳说“这小子怕是醉翁之意不在酒”。林阳原本悬着的心,这会沉得更厉害了。
     “周师傅呢?”林阳回头看了眼工位,周明宇的帆布包在,人不在。
     “刚去行政楼了,”小马往仓库门口瞟了眼,“说去拿‘仓库历史数据统计表,还跟我借了你上次记错颜色的那张单据存根,我没敢给,说找不着了。”
     林阳心里暖了下,拍了拍小马的肩:“做得对。咱干活归干活,别让人当枪使。”
     中午去食堂吃饭,林阳刚坐下,马驰端着餐盘凑过来,往他碗里夹了块排骨:“下午的会,张副总亲自坐镇,我听王经理说,是要定仓库主管的人选。”
     林阳手里的筷子顿了顿:“老刘不是还当着吗?”
     “说是‘能者上,”马驰压低声音,“周明宇这半个月折腾的那些事,都是给今天铺垫呢。林阳,你可得拎清楚,别被他绕进去。”
     林阳点点头,扒了口饭,没滋没味的。他想起早上小马说周明宇借单据存根的事——那张单据是他去年发烧时核错的,当时老刘蹲在货架下帮他核了两小时,直到确认没错才让他回家,周明宇要这个,无非是想证明老刘“管理松懈”。
     下午一点五十,仓库的人往生产部会议室走。老刘走在最前头,背有点驼,手里捏着个旧笔记本,封皮磨得发亮——那是小陈以前用的,小陈走时留给了老刘,老刘总说“这本子记东西踏实”。蔡师傅和小马跟在林阳身后,小马一路都挨着林阳走,小声说:“林哥,等会儿要是周师傅说刘师傅坏话,我就……我就假装肚子疼出去。”
     周明宇今天换了件白衬衫,帆布包换成了黑色公文包,看着比平时正式。他走在林阳旁边,笑着说:“林阳兄弟,等会儿我讲方案时,你帮着说两句核单的效率提升,你最有体会。”
     林阳扯了扯嘴角:“我嘴笨,怕说不好。”
     周明宇没察觉他的冷淡,还在说:“就说用扫码器比以前省多少时间就行,简单。”
     会议室在生产部二楼,长条桌摆成“U”形,张副总坐在主位,王经理挨着他,旁边还坐了两个总经办的人。仓库的人坐在对面,老刘挨着蔡师傅,林阳坐在小马和老刘中间。刚坐下,王经理就清了清嗓子:“人都到齐了,那咱开始。今天开这个会,说是研讨会,其实是想听听大家对仓库管理的想法——最近公司订单多,仓库是进出口的关口,得跟上节奏。老刘,你先说说?”
     老刘愣了下,显然没准备,他翻开旧笔记本,手指在上面摸了摸,才慢慢说:“仓库嘛,还是老规矩,核单仔细点,摆货规整点,别发错货就行。这几年一直这么干,没出过大乱子……”他说着,抬头看了眼张副总,张副总正低头翻文件,没看他,老刘的声音低了些,“年轻人要是有新想法,也能试试,别耽误干活就行。”
     小马在林阳耳边小声说:“刘师傅就是太实在,不会说漂亮话。”林阳没作声,心里却酸了下。老刘不是没想法,是老了,学不会新东西——去年林阳教他用微信发单据照片,他学了三天,手指抖着按屏幕,最后叹着气说“我这脑子,记不住”。可他守了十年仓库,从手写单据到打印单据,从肩扛手搬到用叉车,他没落下过一次货期,没少赔过一次运费——那些年的辛苦,不是一句“老规矩”就能概括的。
     王经理显然也对老刘的话不满意,笑了笑说:“老刘这稳当是好事,但也得有发展嘛。周明宇,你刚来仓库,肯定有新看法,你说说?”
     周明宇立刻站起来,从公文包里拿出笔记本电脑,连上台灯旁的投影仪。屏幕亮起来,先出现的是仓库的现状图:歪歪扭扭的货架,堆在地上的纸箱,用红笔圈出的“潮湿区”“单据堆积处”。“各位领导,同事,”周明宇的声音比平时洪亮,“我来仓库这半个月,发现了些问题——比如外贸库的精密零件,因为没装除湿机,去年秋天锈了三箱,赔了三千;内贸库的单据用颜色标注,上个月林阳记错了颜色,差点把发往山东的货当成发往河北的,幸亏发现及时;还有货代合作,咱现在用的三家货代,价格比同行高五个点,一年多花近两万……”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他顿了顿,切换到下一张幻灯片,是他画的改进方案:整齐的货架,标着“扫码区”的工作台,除湿机和电子标签的位置。“我的建议是,先上一套简易仓储系统,把单据电子化,用扫码器核单,降低出错率;再换两家性价比高的货代,跟供应商谈长期合作;最后把仓库分区,外贸、内贸、周转分开,装监控和温湿度计——这样下来,预计每月能减少出错率60%,每年能省三万运费和货代成本。”
     屏幕上弹出数据对比表:老刘管理时的“年出错率8%”,旁边是他方案里的“年出错率3%”;老刘合作的货代价格,旁边是他打听来的新价格。数字清清楚楚,红的绿的标着,看着格外有说服力。
     总经办的两个人点了点头,张副总抬起头,嘴角带着笑:“这些数据准确吗?有依据吗?”
     “准确,”周明宇立刻拿出一沓报表,“这是近三年的报关出错记录,行政楼档案室调的;这是货代报价单,我问了五家公司对比的;这是……”他顿了下,没提林阳那张单据,转而说,“这些都是客观存在的问题,说明现行的管理模式已经跟不上公司发展了。”他看向老刘,“刘师傅经验丰富,但可能不太了解现在的高效管理方法,这很正常,毕竟时代在进步。”
     这话听着客气,实则是说老刘落后了。老刘坐在那儿,脸涨得通红,手捏着旧笔记本,指节发白,却没说话——他嘴笨,吵架从来吵不过人,年轻时被人欺负了,就蹲在仓库门口抽烟,烟蒂扔一地,也不吭声。
     小马在林阳旁边攥紧了拳头,膝盖轻轻碰了碰林阳的腿,眼里满是气。林阳拍了拍他的手,让他稍安勿躁。
     周明宇还在继续说:“我认为,仓库需要一位懂新方法、能推动改革的管理者,而不是守着老经验不放。这次来仓库,我也是想试试……”
     “周师傅,”林阳突然开口,打断了他,“你说的这些问题,我承认存在。但你说‘现行管理模式落后,我不认同。”
     所有人都看向他,周明宇皱了皱眉:“林阳兄弟,你这是……”
     “你说零件生锈,”林阳站起身,声音平静却清晰,“去年秋天暴雨,仓库漏雨,是老刘带着蔡师傅铲了半夜水,自己淋得感冒,躺了三天还惦记着零件;你说货代价格高,三年前有批货赶船期,是现在合作的货代连夜派车来拉货,没要加班费,老刘念旧情,才一直用他们;你说单据用颜色标注容易错,我那次是因为发烧,头重脚轻才记错的,老刘发现后,蹲在货架下帮我核了两小时,直到确认没错才让我回家——这些你没说,你只说管理模式落后,这公平吗?”
     周明

第179章 会上的话[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