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瑞庭静静坐着,目光沉静,望向萧云骧。他早有预料,这位大王对“公平”二字格外在意。
果然,萧云骧开口便问:“选拔机制是否公正?你可有良策?”
马瑞庭微微一笑,语气从容:“大王,可从‘公开选拔与‘事后监督两方面着手。”
萧云骧挑眉:“哦?说来听听。”
“所谓公开选拔,可效仿科举,但简化流程、扩大范围、弱化奖励。”
马瑞庭缓缓道来,语气中透着几分从容:“旧制秀才功名,需经县试、府试、院试三级,共九场,方能得中。”
“且三年一考,每县录取名额有限——大县约三四十人,小县仅十来名。”
他顿了顿,继续道:“而我们只需一场考试,内容涵盖西王府新政法规、算术、天文地理的基本常识即可。”
“由县教谕主持,只要达标,便可全部录取。”
萧云骧轻笑一声,目光中带着几分戏谑:“这么说来,我们这‘乡士的待遇,可比秀才差远了。”
明清时期的秀才,不仅是功名,更是身份的象征。
他们可免跪官员,免受刑讯,服饰也有特别规定。经济上,还能免除部分赋税和徭役,廪生更有每年四两银子的津贴。
职业发展也广阔:可开设私塾授业,收入远高于普通雇工;廪生还可为童生担保,收取费用;优秀者甚至可入仕为吏,是通往仕途的起点。
相较之下,西王府的“乡士”,更多是象征性的荣誉,并无多少实质好处。
但马瑞庭似乎没看见萧云骧的表情,依旧不紧不慢地阐述理由。
“大王,科举的弊病,在其考试内容,其选才模式还是公平的。防作弊的糊名制度、重罚舞弊等手段,皆可借鉴。”
马瑞庭侃侃而谈:“且自隋唐以来,百姓已习惯科举模式。我们为何不借这股心理惯性,推广新政呢?”
这番话让萧云骧收起戏谑神色,开始认真思考。
只听马瑞庭继续说道:“旧制科举虽有选材之能,实则也是统治工具。三年一考,录取名额有限,不过是统治者给底层百姓留的一丝希望,好让他们安分守己。”
“而我们不同。”他目光逐渐坚定,“我们的目的,是普及识字率。只要达标,即可授‘乡士头衔,多多益善。待遇自然不能太高。”
萧云骧听后,脸上露出笑意。
比起新建学堂,这种选拔方式投入更少,见效更快。
更重要的是,它为西王府提供了一条选拔基层人才的新路径。
再者,按西王府规矩:乡社官吏晋升,除了政绩,还需到政务学院学习,结业后方能任命。
如此,既能选拔人才,又能激励百姓识字,何乐而不为?
待一二十年后学堂普及,再提升这种模式的考题深度和广度,便可如后世公务员考试那般,形成体系。
心中已认可这种模式,萧云骧于是问道:“那么,教师从何而来?”
马瑞庭依旧从容:“大王,我们不是有‘读报员这个职务?让他们兼职夜校老师,再加一份薪水便是。”
“学堂教师也可兼任,待‘乡士培养出来后,他们也能担任读报员与夜校讲师。”
“坚持个三五年,百姓的识字率必然大
第378章 乡士与粮价[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