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议的执行并非一帆风顺。联邦三十六年四月,明国在建设传动装置示范项目时,发现国内的材料无法满足技术要求,不得不从虞国进口专用部件,成本比预期增加了百分之十五。明国代表找到朱昭熙,要求降低部件价格,否则将发起对朱昭熙的弹
第367章 技术落地
朱昭熙对此自然也有些头疼,各种专用部件的生产需要特殊材料,虞国的生产成本本身就比普通部件高百分之二十。朱昭熙虽然知道其他国家科技水平落后,但没想到竟然这么落后。
这些对虞国来说非常常见的材料,明国竟然不能自产,要知道这样的材料,在当年大明帝国时期的苏州就能够少量生产了,她不知道的是,当年苏钢的工匠早已被虞国等国家全部带走了,导致了明国自己本土竟然断绝了苏钢的技术传承。
想了想,还是退让了一步,让国内送了一份材料的配方给朱祁钧,让明国自己生产,这样能降低百分之三十的成本,也让苏钢的一部分技术能够回到故土,不至于在明国本土诞生的技术,结果现在明国竟然没有,这样的尴尬情况出现。
明国最终接受这个方案,在朱祁钧知道这是苏钢的技术之后,也是无奈,毕竟当年攻打伪明的将领也有他一个,没想到的这么多技术在这场战争过后,在明国的土地上断绝了传承。
与此同时,宁国的高炉冶炼改造也遇到问题,新装置与现有炉体不匹配,需要重新改造炉体结构,工期比预期延长两个月。虞国技术人员提出优化方案,虽然增加了部分成本,但能缩短工期一个月,宁国采纳了这个方案。
越国在引进高炉冶炼生产技术后,发现国内的生产工艺无法达到质量标准,生产出的装置效率仅为虞国样品的一半。
越国代表不得不再次与朱昭熙谈判,要求虞国提供生产工艺指导。朱昭熙同意派遣技术团队前往越国,但要求越国将工匠培训体系按照虞国标准进行调整,确保工匠能掌握核心生产技术。越国为保证装置质量,最终答应这个要求。
联邦三十六年末月,联邦技术改进联盟召开首次工作会议。各国代表汇报技术推广进展:明国的传动装置示范项目完成百分之六十,预计九月可投入使用。
宁国的高炉冶炼改造完成百分之三十,新装置已安装完毕;越国的高炉冶炼生产线正在进行调试,预计十月可量产。
朱昭熙在会议上强调,技术推广需要各国与虞国密切配合。后续虞国还将研发更高效的传动装置和冶炼技术,希望各国能继续参与技术联盟,共同推动联邦工业进步。
会议结束后,李怡向朱昭熙汇报虞国国内情况。虞国工坊已接到明国、宁国的订单共五百台,新型高炉冶炼的产量每月可达一千台,能满足各国需求。同时劳动国际成员国的技术培训进展顺利,韩国已有三百名技术人员掌握了新设备的维护技能。
&nb
第367章 技术落地[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