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窖的门被撞开时,皇室代表正把一张锅炉零件图塞进怀里。图纸上的安全阀参数被改了,实际起跳压力比标注的低百分之二十,用这种图纸造出的锅炉,很容易爆炸。
这场搜查最终查获了三百多张废旧图纸,南武洲劳动党据此召开大会,宣布彻底清查皇室在工厂里的股份,所有技术资料由工人委员会统一保管。
消息传到越国,朱祁锂正在看钢铁厂的最新报表——用南武洲买来的高炉图纸改造后,炼出的铁水温度忽高忽低,根本没法炼钢。周启元在报告里写:“耐火砖三天就裂了,炉温一高就塌,估计是砌筑方法不对。”
“让他们别仿了。”朱祁锂对工业大臣说,“去跟虞国说,我们愿意把钢铁厂的股权再让五个百分点,只求他们派工程师来。”
但虞国的回复很干脆:“先把工人委员会的权力落实了。你们的厂主还在扣工人的技术分红,谁来都没用。”
在宁国,朱奠培正看着造船厂的新船下水。这艘船用的是宁国自己生产的焊条,焊缝上刷了三层漆,看着挺光鲜。但试航时,船底的焊缝突然漏水,差点把船沉了。
“把虞国的焊工请过来。”朱奠培对造船厂厂长说,“就说给双倍工钱,让他们手把手教。”
可虞国的焊工来了之后,发现宁国的工人连基本的焊接姿势都不对。“你们握焊枪的手太抖,”虞国焊工演示着,“手腕要稳,电流调大了就往后退半寸,这得练三个月。”
但宁国的工头嫌太慢,逼着工人一天练十个时辰,结果不到一个星期,就有三个人被电弧灼伤,还有人把焊枪的电缆烧了。
联邦三十八年三月,劳动国际在玄中城召开技术交流会。各国代表都来了,桌子上摆着各自的产品——韩国的船用螺栓,代国的棉纱,明国的齿轮,宁国的焊条,越国的钢板。
朱昭熙让人把这些样品送到实验室检测,结果很快出来:韩国的螺栓达标,代国的棉纱接近标准,剩下的全不合格。
“不是技术难,是你们的制度不配套。”朱昭熙指着检测报告,“明国的齿轮没按检验规程做,宁国的焊条缺了炉前分析,越国的钢板是因为工人没参与配料调整。”
她拿出一份新的《技术合作章程》:“想继续用我们的技术,就得按这个来。第一条,工厂里的技术文件必须对工人公开;第二条,关键工序必须有工人代表签字才能开工;第三条,每年拿出利润的百分之五搞工人培训。”
明国、宁国、越国的代表互相看了看,没人敢说话。他们知道,如果答应,厂主的权力就会被削弱;可如果不答应,技术代差只会越来越大。
会议僵持到傍晚,韩国代表先签了字:“我们早就这么做了,确实管用。”
代国代表跟着签了:“工人懂技术了,设备故障率降了一半。”
朱祁锂派来的特使咬了咬牙,也拿起笔:“我们签,但能不能先培训我们的工人?”
朱昭熙点头:“明天就派人去,从基础的量具使用教起。”
明国和宁国的代表回到住处,连夜发电报回国。朱祁钧和朱奠培在皇宫里收到消息,都陷入了沉默。窗外的
第375章 四处起火[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