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104章 供应链“深耕” - 投资入股供应商?[1/2页]

国芯崛起:从香江到硅谷 代码潮汐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启明芯的全球扩张战略如同拉满的弓,在美国和欧洲两个关键市场成功射出了第一箭。然而,林轩和赵晴鸢都清楚,支撑这支“箭”能够持续飞行、甚至射得更远、更准的关键,在于后方那根坚韧而可靠的“弦”——全球供应链。
  Pioneer的巨大成功和“龙芯一号”的蓄势待发,让启明芯的芯片和核心元器件采购量呈现出爆炸性增长。这固然带来了更强的议价能力,但也让公司对少数核心供应商的依赖性与日俱增。任何一家关键供应商出现产能问题、质量波动、或者被竞争对手“策反”,都可能对启明芯造成灾难性的打击。
  “我们不能把自己的咽喉,完全交到别人手里。”在一个关于供应链风险管理的内部会议上,林轩的语气异常严肃,“简单的采购关系太脆弱了。我们需要与最核心、最关键的供应商,建立起更深层次、更稳固的战略联盟。甚至在必要的时候,要考虑通过资本的纽带,将大家的利益更紧密地捆绑在一起。”
  这个想法,与赵晴鸢不谋而合。她一直在思考,如何利用公司充裕的资金和日益提升的行业地位,来优化和巩固供应链体系,建立起超越简单“买卖关系”的竞争优势。
  他们的目光,很快聚焦到了一个特定的目标上——那家位于日本、为启明芯独家供应高性能音频数模转换器(DAC)核心IP和芯片的小型半导体公司,我们称之为“清泉半导体”(PureSound
  Semiconductor,虚构)。
  这家公司由几位曾在索尼、雅马哈等公司工作过的资深音频工程师创立,专注于高性能音频处理芯片的研发,其开发的SigmaDelta
  DAC架构在信噪比、动态范围等关键指标上达到了业界顶尖水平,是Pioneer播放器能够提供卓越音质的关键因素之一。当初,正是林轩凭借对未来技术的精准判断,力排众议选择了与这家当时名不见经传的小公司合作。
  然而,随着Pioneer销量的暴增,“清泉半导体”的产能瓶颈开始日益凸显。他们虽然技术实力强劲,但公司规模小,资金有限,缺乏大规模量产和质量管控的经验。他们的CEO,一位名叫“山口英明”(Yamaguchi
  Hideaki,虚构)的老派日本工程师,虽然对技术精益求精,但在商业运作和扩大生产方面却显得有些力不从心。最近几个月,他们的DAC芯片交付已经出现了几次小的延期,虽然尚未对启明芯的生产造成实质性影响,但已经敲响了警钟。
  更让林轩和赵晴鸢担忧的是,随着Pioneer的成功,“清泉半导体”的技术实力也开始被业界所关注。据说,已经有几家日韩的竞争对手开始尝试与他们接触,希望能获得其DAC技术的授权或供应。如果“清泉”被竞争对手拉拢甚至收购,那对启明芯来说,无疑是釜底抽薪。
  “不能再犹豫了。”林轩对赵晴鸢说道,“‘清泉的DAC技术对我们太重要了,不仅是Pioneer,未来的‘启明二号、‘龙芯系列,甚至我们规划中的高端声卡芯片,都需要依赖他们的高品质音频解决方案。我们必须确保对这家公司的技术和产能拥有足够的掌控力。”
  “你的意思是……收购?”赵晴鸢问道。以启明芯目前的资金实力,全资收购一家日本小型半导体公司并非不可能。
  “收购,可能不是最好的选择。”林轩摇了摇头,“一来,日本企业文化相对保守,山口先生他们未必愿意被一家香港公司完全控股,强行收购可能会导致核心技术人才流失。二来,我们目前也缺乏直接管理一家日本半导体公司的经验和精力。”
  “我的想法是,进行一次战略性的少数股权投资。”林轩提出了他的方案,“我们可以向‘清泉半导体注资,帮助他们扩大研发团队、改善生产线(可能是委托给更专业的代工厂)、提升质量管理水平。作为回报,我们要求获得一个董事会席位,拥有对公司重大决策的一定影响力,并签订一份长期的、具有排他性或最高优先级的技术授权和芯片供应协议。同时,也要约定严格的保密条款和竞业限制,防止他们的核心技术外流给我们的竞争对手。”
  “这样,既能解决他们的资金和发展瓶颈,满足我们对产能和技术的需求,又能保持他们团队的独立性和积极性,还能通过资本的纽带将双方利益深度绑定,形成稳固的战略同盟。”林轩解释道,“这是一种‘深耕,而不是简单的‘圈地。”
  赵晴鸢仔细思考着林轩的方案,很快就理解了其中的精妙之处。“用资本换取战略控制力和供应链安全,同时保持合作伙伴的活力……

第104章 供应链“深耕” - 投资入股供应商?[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