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的计划正在进入某个关键阶段?
我将这个疑问重重地圈了出来,需要更多的数据来验证。
最后,是作案手法。卷宗上对此描述不多,但几个关键细节反复出现:
作案手法特征:
标志物:
统一的、令人恐惧的鬼面具,以及现场留下的、与蔡琰所绘相似的神秘符箓(用血或其他深色液体书写)。这是明确的身份标识。
致命伤:
多为利器割喉或穿心,手法干净利落,显示凶手并非普通暴徒,很可能受过专门训练,或至少经验丰富。
现场痕迹:
卷宗普遍记载现场“侵入痕迹不明显”,暗示凶手可能对环境熟悉,或拥有特殊技巧(如翻墙、撬锁)。
我将这些分析结果一一记录在竹简上,原本杂乱无章的案件信息,开始在我眼前呈现出一种令人心悸的模式。
这不是几个孤立的复仇故事。这是一个组织严密、目标明确、行动力极强的团体在活动。他们选择目标,带有强烈的惩戒意味和政治指向;他们行动隐秘而高效,懂得规避官方的追查;他们留下统一的标记,既是为了制造恐慌,也是在宣告自身的存在。
这个组织,与太平道是什么关系?
是太平道的核心力量?
还是借其名义行事的激进分支?
或者,干脆就是利用太平道的声势来掩盖其真实目的?
我看着竹简上那歪歪扭扭的符箓摹本,以及旁边标注的“时间间隔缩短”的疑问,一种紧迫感油然而生。
无论他们是谁,他们的行动正在加速。这绝不仅仅是为了杀几个贪官污吏那么简单。这背后,必然酝酿着更大的图谋。
我站起身,走到窗边,推开那扇吱呀作响的木窗。夜风带着寒意涌入,吹散了屋内的沉闷,也让我混乱的思绪稍微清晰了一些。
我的“数理模型”还很粗糙,缺少关键的数据支撑。要验证时间间隔的规律,我需要更精确的案发时间;
要理解符箓的真正含义,我需要更多关于道家符印和地方秘传的知识;
要判断凶手的真实目的,我需要了解更多关于受害者深层社会关系和财富流向的信息。
而这些,都不是我一个小小书佐能够轻易获得的。我再次体会到那种深深的无力感。就像一个精密的算筹摆在那里,却没有足够的珠子去拨动。
但,我不能停下。我回到书案前,目光在地图上那些标记的叉号之间移动。或许,我该换个思路。如果不能直接追查凶手,那么……追查他们行动的“结果”呢?
比如,那些被杀者搜刮的财富,最终流向了哪里?一个被我忽略的、尘封已久的传闻,如同水底的气泡,悄然浮现在我的脑海……
第6章 深夜推演:构建罪案模型[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