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1章 江淮入眼:初抵徐州的见闻[1/2页]
算鼎三国:玄镜红颜录
猫啃月亮
小船沿着蜿蜒的泗水顺流而下,水面渐渐开阔,两岸的景致也与关中和中原腹地的萧瑟景象,呈现出明显的不同。我们,终于进入了徐州地界。
空气中少了几分黄土高原的干燥凛冽,多了几分江南水乡的湿润温和。
虽然时值初春,草木尚未完全复苏,但河岸两旁连绵的平原和丘陵,已经能看出其土地肥沃、物产丰饶的底蕴。
偶尔可见的桑林、竹海,以及纵横交错的水网,都昭示着这里曾有的富庶与生机。
然而,战争的阴影,如同附骨之疽,并未完全消散。当我们弃船登岸,踏上徐州的土地时,依然能感受到那场浩劫留下的深深烙印。
村落的残破与人烟的稀疏:
沿途经过的一些村落,虽然不像洛阳那样彻底化为废墟,但也大多带着残破的痕迹。有些房屋的墙壁上还残留着烟熏火燎的黑色印记,有些院落则大门敞开,里面空无一人,显然主人早已逃亡或死于非命。
田野间虽然能看到一些农人在耕作,但数量远比我想象的要少,且大多面带愁容,神情麻木,缺乏应有的生气。
我知道,这很大程度上是拜当年曹操屠城所赐,那场惨无人道的杀戮,给这片土地带来了难以愈合的创伤。
城镇的萧条与警惕:
我们选择在距离州治下邳尚有一段距离的、一个名为僮县(或虚构一个类似的小县城)的地方暂时落脚。这座县城规模不大,城墙还算完整,但城内同样显得有些萧条。
许多商铺关门闭户,街上的行人也不多,且大多行色匆匆,眼神中充满了警惕。城门口虽然有士兵守卫,但看起来并非精锐,装备也比较陈旧,更像是地方的郡兵或乡勇,盘查也相对松懈一些(这或许是陶谦治理下相对宽松的遗留?)。
暗流涌动的气息:
尽管表面相对平静,但我敏锐的直觉,还是能从一些细微之处,感受到此地并非铁板一块。
比如,城内似乎有几股不同的势力在暗中活动,穿着不同服饰、操着不同口音的人群泾渭分明;
茶馆酒肆里,人们虽然低声议论,但话题似乎总是有意无意地避开某些敏感的名字(比如陶谦的病情?刘备的到来?);
我还注意到,一些看起来像是本地大户人家的仆役或护卫,在街面上活动时,隐隐带着一股傲慢和排外的气息。
徐州给我的第一印象,是复杂而微妙的。第141章 江淮入眼:初抵徐州的见闻[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