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刘备任命为徐州别驾,并初步赢得了他的信任和倚重之后,我心中一块大石落了地。
但这并不意味着我可以高枕无忧了。恰恰相反,我深知自己肩上的担子更重了,也必须尽快将一些悬而未决的“后顾之忧”处理好。
而其中最让我挂心的,便是那些随我一路辗转、历经艰险才得以保存下来的核心典籍!
虽然我们抵达徐州后,已经将它们暂时存放在僮县那个临时据点的仓房里,并且做了伪装。但那里毕竟只是个小县城,远离权力中心,管理不便,安全也难以得到长期的保障。
尤其是现在我既然已决定辅佐刘备,长期在徐州(主要是下邳或小沛)活动,就必须尽快为这些“宝贝”寻觅一个更安全、更稳妥、也更便于我日后整理和研究的安身之所。
将它们直接带到我自己的府邸(刘备已经为我安排了住处,虽然可能比较简陋)?
不行。
目标太大,容易暴露,而且府邸人多眼杂,难保不会泄密。更何况,如此海量的典籍(即使只是精华部分),寻常府邸也难以容纳。
向刘备坦白,请求他拨出专门的府库或场所来存放?
这或许是一个选择。
以刘备对我的信任和对“文化”的尊重(至少表面上如此),他或许会同意。
但这样做,也意味着这些典籍将置于官方的掌控之下,我未来想要自由地研究、利用甚至复制传播,恐怕会受到诸多限制。
而且,一旦刘备将来失势或徐州易主,这些典籍的命运将再次变得叵测。
思来想去,最稳妥的办法,还是依靠那位已经向我明确表达了支持和善意的“财神爷”——糜竺,糜子仲。
糜家在下邳城内外拥有大量的房产、库房甚至隐秘的庄园。以他们的财力和势力,为这些典籍提供一个足够安全、干燥、隐蔽且不易引人注意的存放地点,应该是轻而易举的事情。
而且,糜竺是商人出身,思维相对灵活,或许更能理解这些典籍除了文化价值之外,所蕴含的潜在“知识价值”和“人才价值”,也更容易在保密方面与我达成默契。
我决定向糜竺求助。
在一个合适的时机,我私下拜访了糜竺。
没有过多寒暄,我便将自己一直以来秘密携带并守护着一批“极其珍贵的前朝典籍孤本”(我没有透露具体数量和来源,只强调其价值和重要性)之事,坦诚地告知了他(至少是部分坦诚)。
我向他讲述了这些典籍在战火中幸存的不易,表达了自己对保存华夏文脉的拳拳之心,也点明了将这些典籍妥善安置的紧迫性和困难性。
最后,我恳请他看在同为“兴复徐州”效力的份上,伸出援手,为这些无价之宝提
第149章 安置典籍:暂寻安身之所[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