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215章 更深层次的挑战:触及人事与制度[1/2页]

算鼎三国:玄镜红颜录 猫啃月亮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经纬平衡记账法”的初步成功推行,如同在我面前打开了一扇观察徐州官场内部运作的窗户。透过这扇窗,我不仅看到了财政管理的混乱和漏洞,更窥见了其背后隐藏的、更加根深蒂固的吏治弊病。
  新式记账法,治标不治本。
  它能够提高透明度,增加舞弊的难度,提升行政效率。但它无法改变用人的问题,也无法从根本上约束权力的滥用。
  我很快便发现,即使有了清晰的账目,依然有“聪明”的官员能够找到新的方法来中饱私囊。
  比如,通过虚报工程量、夸大物资需求来套取财政资金;或者利用职权,在官府的采购或销售环节中,向自己的关系户进行利益输送;甚至利用对政策的解释权,故意刁难百姓或商人,索取贿赂……
  这些问题的根源,不在于账目本身,而在于掌握权力的“人”,以及约束权力的“制度”!
  我意识到,要想真正实现吏治的清明高效,要想让我的改革成果得以巩固和深化,就必须触及那更深层次、也更敏感的领域——人事制度和监察体系!
  仅仅管好“钱袋子”是不够的,还必须管好“官帽子”!
  在一个夜深人静的时刻,我再次获得了与刘备主公私下交流的机会。这一次,我没有再谈具体的经济数字或屯田盐铁事务,而是将话题引向了更宏观、也更根本的吏治问题。
  “主公,”我看着刘备,语气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凝重,“近日推行新式记账法,虽初见成效,然昭亦发现,账目之弊易除,吏治之弊难去。若不能选贤任能,赏罚分明,并建立有效的监督机制,则再好的政策,最终也可能流于形式,甚至……为奸吏所乘,反害于民。”
  刘备闻言,也陷入了沉思。他并非不明白吏治的重要性,只是之前一直疲于应对生存危机,无暇他顾。如今徐州局势稍定,财政略有改善,这个问题也确实摆在了他的面前。
  “先生所言极是。”他叹了口气,“备亦知晓,如今州郡官吏之中,确有诸多不称职、甚至贪墨之辈。然……牵一发而动全身。徐州新定,根基未稳,若大动干戈,整顿吏治,恐引发更大动荡啊。”
  他的顾虑,与我之前的判断不谋而合。
  整顿吏治,其难度和风险,远超之前的任何改革。但我必须让他明白,不改革,等来的,只会是更彻底的崩溃!
  “主公,”我继续说道,“昭并非主张立刻进行大规模的清洗或撤换。然,至少在两个方面,我们必须开始着手准备,并逐步推行。”
  “其一,是改革官员的选拔与考核机制。”“如今取士用人,多凭名望、资历或门第。此法固然有其可取之处,然亦难免埋没真正有才干、肯实干之人,更容易让那些尸位素餐、甚至品行不端者窃居高位。”
  “昭以为,当建立一套更注重实绩的考核与选拔体系!无论出身贵贱,无论资历深浅,唯才是举,唯功是赏!”
  “具体而言:
  明确岗位职责:
  为各级官吏制定清晰的职责范围和绩效目标。
  量化考核指标:
  对于能够量化的岗位(如负责屯田、税收、工程等),尽量用客观的数据(如粮食产量、税收增长率、工程

第215章 更深层次的挑战:触及人事与制度[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