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文馆自落成以来,便成了徐州城内一道独特的风景线。每日里,馆内总是人头攒动,既有真心向学的寒门士子,亦有不少借此平台结交攀谈、意图进身之人。对此,我虽心知肚明,却也乐见其成——只要能汇聚人气,促进交流,便是好事。
这日午后,我处理完手头几件关于屯田和军械调度的文书,想起已有数日未曾去崇文馆看看,便信步前往。一来是想感受一下那里的学习氛围,二来也是想看看蔡琰那边典籍整理是否需要什么支持。
穿过前厅,来到宽敞明亮的阅览处。这里比之外面的喧嚣更多了几分肃静,但细听之下,仍有低声的讨论、翻阅竹简的沙沙声、以及笔尖划过纸张的轻响,交织成一曲属于知识殿堂的独特乐章。
放眼望去,长案之后坐满了人。有的埋首疾书,似在抄录要籍;有的三五成群,小声辩论着经义;还有的则目光游移,显然心思不在书卷之上,更在乎观察周围有哪些值得结交的人物。这些众生百态,倒也颇为有趣。
我并未惊动任何人,只是缓步在书架间巡视,偶尔拿起一两卷新入库的书籍翻看,感受着这由自己一手促成的文化气象,心中颇为慰藉。
然而,就在我即将行至阅览处一角时,目光不经意间被一道身影吸引,不由得停下了脚步。
那是一个青年士子,独自坐在一扇高窗之下,与周围略显浮躁或急切的氛围显得有些格格不入。他身着一袭洗得有些发白的青色布衫,料子普通,却极为干净整洁,不见丝毫褶皱。发髻以一根简单的木簪束起,面容清癯,眉宇间透着一股超越年龄的沉静与从容。
他面前的案几上,只放着寥寥几卷书,并非时下最热门的《论语》、《孝经》之类的儒家经典,反而似乎是一些……更为冷僻的卷册。我凝神望去,隐约能辨认出其中一卷似乎是关于水利地理的图志,另一卷则像是某种兵家或法家的论着残篇。
此刻,他正低头专注地阅读着手中的一卷竹简,神情极为投入,仿佛整个世界只剩下他与手中的文字。阳光透过窗棂,在他身上投下一片温暖的光晕,却丝毫不能干扰他的沉思。
与其他或奋笔疾
第248章 不速之客:阅览处的神秘青年[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