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心的惊雷过后,我迅速收敛心神,强迫自己冷静下来。我知道,此刻绝不能表现出过于异常的激动,以免引起对方的警觉。我必须将这份震撼转化为对技术本身的浓厚兴趣和对实际应用的深刻思考,才能顺理成章地探寻下去。
我深吸一口气,脸上露出恰到好处的惊叹与赞赏之色,向前一步,目光灼灼地看着眼前的青年:“先生此构思,当真是石破天惊,匪夷所思!昭初闻之下,只觉茅塞顿开,仿佛窥见了一片前所未有的天地!”
我没有吝啬赞美之词,因为这构想确实值得。同时,我也巧妙地将自己的惊叹归因于其“巧妙”,而非“历史意义”,以符合我当前的身份。
青年被我如此郑重的态度和激烈的赞誉弄得微微一怔,随即眼中也闪过一丝得意与欣喜。毕竟,自己的得意之作能得到如此直接且深刻的认可,对任何一个创造者而言都是莫大的鼓舞。他谦逊地摆了摆手:“陆从事过誉了,不过是些许不成熟的想法,尚在推敲之中,当不得‘石破天惊四字。”
“先生过谦了!”我立刻接话,语气诚恳,“此等巧思,绝非寻常工匠所能梦见!昭斗胆,想就先生方才所言,再请教一二细节,不知可否?”
见他微微颔首,我立刻抓住了他之前描述的关键点,开始进行追问,试图展现出自己并非完全的外行,而是具备一定理解能力,并且是真心在探讨技术本身:
“先生所言‘仿生之形,某能理解。但其‘自走之妙,尤其是如何在崎岖山路上维持平衡、持续前行?先生提及‘重心转移,这是否意味着其内部有机巧,能随地势起伏而自动调整承重之点?这等精密的‘消息(机关、触发机制),又是如何感应路况并作出反应的呢?”
我的问题直指核心,既复述了他的概念,又提出了具体的实现难点。
接着,我又针对动力传递发问:“还有那驱动‘四足(或‘双轮,根据他的描述)交替前进的‘连杆机构,其间的‘关节如何设计才能既灵活又坚固?如何将人施加的力(如果需要人力驱动的话)或者其自身的某种储能机制(如果是纯机械自走的话)高效地转化为行进的动力?尤其是上坡之时,如何克服重力,保证持续输出?”
最后,我着眼于实用性中最关键的一环:“最为关键的是,先生提到它能在坡道上停驻。这‘自锁之法,莫非是利用了某种特殊的‘卡榫或是类似棘轮的单向制动结构?此节若不能解,则半坡停歇、卸货装货皆是空谈,其价值便会大打折扣。”
我的问题一个接一个,语速不快,但逻辑清晰,层层递进,全部围绕着将这个“构想”转化为“实物”所需解决的关键技术节点。我并非真的懂得这些机械原理的细节,但我知道从哪些角度去提问,才能显得专业且切中要害。我仔细观察着他的表情,希望能从他的回答中,捕捉到更多关于这个“木牛流马”设计的核心信息。
青年显然没想到我会问得如此深入和具体,他眼中闪过一丝讶异,随即转为更加浓厚的兴趣。他不再仅仅将我视为一个偶遇的、附庸风雅的地方官员,而是开始将我当作一个
第264章 追根究底:原理的探寻与价值的阐述[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