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清晰,“但从事方才亦言,此物欲成,非比寻常。其内部机巧之复杂,对木工技艺之要求,恐怕远超寻常器具。所需之木料,恐亦需精挑细选,甚至可能需辅以铜铁等金石之件。如此一来……”
他微微停顿,加重了语气:“……制造一件原型尚且不易,若要如从事所言,大规模应用,以解运输之困,那所需之能工巧匠、上乘物料、以及投入之钱粮,恐怕将是一个惊人的数目。此等投入,是否真能获得相应的回报?府君与从事,当真决意为此倾注如此巨大的资源?”
他最后反问我:“敢问从事,这般‘奇巧之物,其制造之难,耗费之巨,怕是超乎想象。纵有图纸,若无足够的财力、物力、以及最高明的工匠队伍去实现,终究也只是镜花水月。徐州如今百废待兴,处处需钱粮人力,为此物投入如此之多,是否……值得?”
这一连串的反问,可谓是直击要害。
他不再讨论技术本身,而是将话题引向了实现的可行性和成本效益。这既是一种策略性的回避,也是一种反向的试探。
他在试探我:
1.
我的决心:我对此事的兴趣是一时兴起,还是深思熟虑后的战略考量?
2.
我的权限与能力:我是否有权力调动如此巨大的资源?徐州府君(刘备)是否会支持这个看起来“不切实际”的项目?
3.
我对困难的认知:我是否仅仅看到了美好的前景,而忽略了实现过程中的巨大障碍?
这一刻,我清晰地感受到,眼前这个看似年轻的布衣青年,绝非一个只懂得埋头钻研技术的“书呆子”。他不仅拥有超越时代的才智,更具备与之匹配的冷静头脑、审慎态度和……深不可测的城府。
他轻易不会将自己的底牌亮出,并且已经开始反过来评估我的动机、实力以及将构想转化为现实的可能性。
这“木牛流马”的图纸,看来并非三言两语就能轻易获取。我需要拿出更有力的证明,来打消他的顾虑,赢得他的信任,并让他相信,我,以及我背后的力量,是真正有能力、也有决心将他的伟大构想付诸实践的人。
挑战,才刚刚开始。
第265章 青年才俊的审慎与保留[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