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正德九年冬,福建布政使司的加急文书送至京师:「泉州匠商私造「水密隔舱」铁器,借琉球商路外运。」内阁首辅杨廷和望着舆图上的泉州港,指尖划过「工器驿」南线——这条去年才贯通的铁器物流网,此刻正成为民间技术外流的通道。
  卯时,泉州港的晨光中,老匠陈阿水蹲在造船厂,用验铁针戳向新铸的锚链。针尖没入三分即止,断口泛着银白色光泽:「五炼精铁,硬度够了。」他腰间的「水禾」纹火漆牌随动作轻晃,这是去年江南工器局发放的「巧工牌」,凭此可免三年船税。
  「阿水叔,琉球商人要看「福船铁舵」。」学徒林生递来一份订单,末尾盖着「工器局勘合印」。陈阿水掀开草席,露出巴掌大的铁舵模型,舵叶上刻着细密的「水波纹」暗记,遇水即显「工」字。「告诉琉球人,」他往模型缝隙里填入铅块,「铁舵需配铅平衡,这手艺只传识货的主顾。」
  巳时,泉州市舶司内,提举司大人捏着琉球商团的「铁器通商牒」发愁。牒文上朱厚照的朱批清晰可见:「农用铁器可售,火器部件禁运」,但琉球人求购的「铁锚」「铁舵」是否算「违禁」?一名幕僚凑近:「大人,福船铁舵能抗十二级风浪,若售与琉球,恐助其造船。」市舶司大人摇头:「京里刚准了「工器驿下海」,咱若卡得太死,匠商们的「巧工牌」可就砸了。」最终在牒文批注:「铁锚限售百斤以下,铁舵需留三成铅杂」——这是折中的防伪手段。
  未时,深夜的泉州湾,三艘商船悄悄离岸。船舱内,林生望着成箱的「改良铁犁」皱眉:「东家,这犁头刻的不是「水禾」纹,是……」船头商人冷笑:「此乃「十」字纹改良版,犁头中空可藏弹簧。」话音未落,海面亮起火把——工器驿巡

第66章 工器外贸[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