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持。」
  「滇南匠人新制的「郑和式净硫塔」,」巧太妃指着图中八角形塔体,实则抄袭佛郎机蒸馏塔结构,「塔顶的铁锚纹能让匠人以为是先贤遗泽。」她故意忽略塔基里的算珠模型——杨宗庆根据林夏笔记中的流体力学公式设计的结构,此刻正被匠人们称作「星君赐下的风水机关」。窗外传来工器城的晨钟,青铜钟身铸着「郑和晨钟」四字,钟声里混着硫雾的沙哑,与记忆中祖母讲述的宝船铜铃声相去甚远。
  ——所谓「郑和式净硫塔」的「风水机关」,实为林夏标注的「多孔材料吸附模型」,算珠排列对应泰勒展开式系数,却被包装为「二十八宿镇硫阵」,成为皇权垄断技术的符号。
  巧太妃将《遗典》收入紫檀木匣,匣底朱厚照的御笔「非借宝船名,难行救国实」刺入眼帘。她扣紧匣盖,铁锚纹与「火德」二字在铜锁上交错,忽然想起太学藏书中的《郑和行香碑》拓片——「工器利民」四字已被硫雾熏得模糊,正如真正的航海遗产被异化为军工扩张的工具。「佛郎机人若问及技术源流,」她对朱载钧道,「臣妾自会以「古里国互市所得」应之。」话未说完,却在心底补了半句:毕竟,连我也分不清,这层层假面下,究竟还有几分先贤的星光。
  ——正德朝的「技术救国」,本质是将林夏书包里的《化学基础》《地质勘探手册》碎片化运用,用《天工开物》的外壳装裱现代知识,却因缺乏系统科学支撑,最终让「工器利民」沦为「工器伤民」。
  碳弧灯的光芒映着绢本上的「火德星君」画像,巧太妃忽然想起童年见过的郑和工器监旧档——那上面记载着宝船如何用珊瑚净化淡水,用咖啡渣保养绳缆,却从未有过「硫毒蚀骨」的惨例。如今,这些温和的技艺被改写成「火德化硫」的狂暴叙事,铁锚纹从航海的象征变成硫矿的印记,而她作为郑和旧部后裔,只能用谎言为真正的工器文明续命。
  ——历史的吊诡在于,正德帝通过《南明史》残页预判的「夷人威胁」确实存在,却因对「技术神化」的路径依赖,错失了郑和遗产中「开放互鉴」的真正智慧,让林夏的学术批注成为皇权内卷的燃料。
  烛火跳动间,朱载钧的影子投在密室墙壁,与「火德星君驭龙」的画像重叠。巧太妃望着这幕荒诞的重合,终于明白:所谓「火德」与「郑和」的双重假面,不过是皇权在时代浪潮中抛出的救生锚,无论锚链下系着的是神谕还是遗典,沉在海底的,永远是匠人们真实的血泪与星辰。
  ——当《农政全书》的现代批注成为「星君秘宝」,当《天工开物》的科学图解化作「火德符箓」,历史的书写者永远不知道,他们拼命掩盖的「奇技淫巧」,正是未来文明回望时最珍贵的启蒙微光。

第174章 春秋笔法[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