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丰七年腊月,上海虹口的江南制造局飘着机油味。李鸿章盯着工匠给「林明敦式」步枪安装瞄准镜,黄铜标尺上的「密位分划」与湘军算尺的「三角函数」刻度遥相呼应。「中堂,」幕僚递来伦敦《泰晤士报》,「普法战争新报,普鲁士用后装线膛枪,射速三倍于前装。」淮军哨官演示「德莱赛针发枪」,扣动扳机的瞬间,撞针穿透纸壳弹引燃火药的脆响,比太平军「抬枪三段击」的冗长装填快了两个周期。李鸿章摸过枪托上的德文铭文,想起曾国藩信中「洋人火器利在算学,非仅材质之优」的叮嘱,目光落在工匠展示的「算学炮架」上:铸铁底座刻着《海岛算经》的「重差公式」,炮耳与算尺联动的精密结构,让抛物线轨迹计算如呼吸般流畅。淮军算学队队长周盛波递来《克虏伯炮操手册》,公式间夹着从太平军败退处缴获的「天恩算筹」拓片——算筹背面留着未磨净的刻痕,显见是匆忙改制的旧物。
同日,庐州太平军大营,洪仁玕对着圣库空账本闭目长叹。算学吏呈上的《粮草损耗报告》墨迹未干:「糙米变精米损耗率达27%,宿州三成粮税换算为『天恩算筹』后,实际入仓粮仅够七日消耗。」巢县传来的战报更添焦虑:李秀成部的「算学炮」竹制标尺已磨损模糊,这杆参照《九章算术》与法文《弹道原理》校正的精密工具,因缺黄铜轴芯,每次开炮后偏移半厘,老匠人棉籽油润轴的土法,终究抵不过百次发射的损耗。洪仁玕摸着流民少年刻的「粮草定量模」,齿印深浅不一的模格间,仿佛刻着天国的困局——以「天恩算筹」换捻军盐铁,每筹值糙米五升的政令,不过是用算筹刻度丈量绝境。衢州匠人以石膏代硼砂制火药的土法,虽救下咳喘的匠人
番外二第98章淮军入局[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