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番外三第51章士匠分离[2/2页]

嘉庆变法:数据治国 古月墨海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英国教育大臣看着算筹刻着的「克己复礼」与三角函数公式,惊叹于东方文明的双轨智慧。
  1899年中秋,首批南洋华人考生走进北京贡院。他们的算筹分正反两面:选择天工科者,筹身刻着《九章算术》的开方图解;选择科举者,另一面是「学而不思则罔」的朱熹注疏。乡试首场考《四书》义理,考生李阿明以「为政以德」论证关税自主;次场考算理实务,陈阿福用算筹推演锡矿抗磁砂配比。监考官张之洞在卷末批语:「士匠分流,各安其位,此乃强国之道。」
  消息传回新加坡,陈芳在算理公秤房增设「士匠分流咨询处」,墙上悬挂《侨民教育分流图》:左侧绘有科举考场,右侧是天工科实验室。华人商船的龙骨同时刻上《孝经》警句与算筹刻度,但船头仅悬挂龙旗或「算筹旗」——选择科举者以「忠信笃敬」明志,选择天工科者标有最新橡胶期货公式。每逢科举放榜日,南洋各埠的华人或吟诵「春风得意马蹄疾」,或敲击算筹计算商情,传统与技术在此形成并行共振。
  1900年元旦,清朝南洋总领事在槟榔屿宣读《侨民国民权利诏书》,特许华校毕业生可选择参加传统科举或天工科考试,但不得兼报。关贞吉的弟子们用算筹摆出「士匠分流」字样,沙面下的抗磁砂颗粒分为两部分:左侧组成《四书》章句,右侧是《周髀算经》图表。阳光下,两种文明符号泾渭分明,却又在潮汐涨落中保持微妙平衡——这是南洋华人在近代化浪潮中走出的独特道路。

番外三第51章士匠分离[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