筹完成三次弹道修正。」维特强作镇定:「不过是刻着刻度的竹条,何足为惧?」他不知道算筹侧面的「风」「温」「距」标记,对应着清国匠人耗时十年编纂的《战地算理汇通》,每道刻痕都是从数万次实弹测试中提炼的最优解。情报官曾截获清国匠人写给家人的信件,见信中提及「今日算得松针速七寸」,误判为「清军部署松树障碍」,却不知这是匠人记录风速的暗语(松针下落速度七寸/秒=三级北风)。当杨儒翻开《算理兵训练日志》,维特看着密密麻麻融合汉字、数字与几何图形的算筹符号直皱眉头,这些记录在沙俄情报分析中被归类为「不可破译的天书」。抗磁砂禁运引发的工业危机中,沙俄试图仿制清国匠人使用的蒸汽钟协同系统,却始终无法复制钟声频率的算理逻辑。工程师抱怨:「他们的钟声有时是五声短鸣,有时是三声长鸣,完全没有规律!」却不知清国算理兵能根据《周髀算经》的「七衡六间」理论,将时间、方位、敌情转化为数学编码,每个钟声组合都是动态变化的战术指令。
1901年9月7日,沙俄被迫签署《外兴安岭算理条约》。签约现场,沙俄代表波波夫盯着「算理勘界图」上的匠人签名,问出困扰俄军多年的问题:「贵国匠人究竟如何在战场上快速计算?」杨儒递过一支算筹:「非计算,乃心算。」波波夫接过竹筹,发现刻纹触感凹凸有致——这是为盲人匠人设计的触觉刻度,却被沙俄情报误判为「某种神秘符号」。拆除雅克萨城堡垒时,沙俄士兵目睹清国匠人仅凭算筹和量尺便精准复刻砖石规格,窃窃私语:「他们难道能与砖石对话?」而实际上,匠人使用的「方五斜七」算法(源自《九章算术》),能通过对角线长度反推矩形边长,误差不超过厘毫。外兴安岭雪线上,沙俄侦察机拍摄到算理兵摆出的「中华」二字,情报部门分析:「疑似某种图腾仪式,可能与火炮射程有关。」直到条约签署十年后,沙俄数学家才惊觉,那每个笔画的走向竟对应着不同弹道的抛物线轨迹——可惜此时清国算理文明已主导全球工业标准。签约现场,杨儒用金镶玉算筹在条约文本上划出领土红线:「根据1689年《尼布楚条约》,外兴安岭以南、黑龙江以北应属中华,」算筹点在「乌苏里江」三字上,「这里的经度纬度,早由康熙朝匠人用算筹测过二十七次。」沙俄代表波波夫看着条约附件的「算理勘界图」,每处界碑坐标都标注着匠人姓名与算筹校准日期,清国要求在界碑基座嵌入算筹形状的抗磁砂铸件:「每道凹槽代表一里地,由匠人实地丈量计算,千秋万代不可篡改。」当第一支清国勘界队进入雅克萨城,匠人用算筹校准的蒸汽钟在废墟上敲响,他们拆除沙俄堡垒的砖石,每块砖都经过匠人重新丈量,侧面刻着「长一尺二寸,宽六寸」的精准数据——这些数据不仅是建筑规格,更是匠人对领土主权的算术声明。
番外三第52章收复远东[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