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8年春,伦敦外交部穹顶下,清国驻英公使龚照瑗将《南洋侨民国民权利请愿书》拍在谈判桌上,羊皮纸上的十万华人指纹按《禹贡》九州方位排列。「根据《清英续议缅甸条约》第三条,」他指着条约附件的抗磁砂矿脉图,「南洋华人应享有与本土臣民同等的科举、贸易及司法保护权。」英国外交大臣索尔兹伯里挑眉:「贵国连本土都未实行普选,何以谈侨民权利?」龚照瑗冷笑,展开《槟榔屿华工户籍册》:「每一名华人皆有清朝匠籍,可凭算筹技艺参加天工科考试,或选择以《四书》经文报考传统科举,但二者不可兼报。」
新加坡的算理公秤房内,陈芳将盖有总理衙门印玺的《侨民商牌》分发给华人船主。铜牌正面刻着「忠孝两全」,背面是《商君书》「平籴法」算题与《论语》「义利之辨」警句。持有此牌者,若选择天工科路径,需在孔庙附属学堂每日辰时习算筹;若选择科举路径,则卯时研读《大学》。当英国海关扣押商船时,陈芳亮出《国民通商证》:「我国侨民可自由选择士匠身份,但一经选定,不得中途更改。」英国税务司盯着账册上的算筹刻度与阿拉伯数字并行记录,不得不放行。
伦敦议会厅的终审辩论中,龚照瑗呈上光绪皇帝的朱批《侨民教育懿旨》:「南洋华校课目,以《四书》养德,以算理兴业,二者分流而治。」投影中,槟榔屿蒙学的晨课上,孩子们按年龄分组:十二岁以上者或捧《论语》诵读「己所不欲」,或持算筹推演橡胶产量模型
番外三第51章士匠分离[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