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186章 老吕家上省城[1/2页]

重生七零:一胎三宝 七星椒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说起这农贸市场,和吕建设还真的有点关系。他们出版社的报纸,如今已经分为三大类,一类就是兢兢业业地做他们的主责主业教育周刊的,初高中还有小学都有,是学生们的良师益友。当然了,只是那些喜欢读书的小孩会将其视若珍宝,那些不爱读书的,一看到就头大,恨不得把他们的出版社一把火给烧了,不让这万恶的周报继续折磨他们。第二类是文学类的,以《阅读文摘》最具有代表性,接受来自社会大众的投稿,也会向一些名家约稿,在上面连载的好评如潮的作品,还会整理成集,进行出版。
      第三类,就是关乎民生小事的日报了。他们的日报,比起如今其他的报纸,要接地气很多,而且那多犄角旮旯的小事,也会被绘声绘色地写上去。
      还有专门一个版面,是来刊登群众来稿,有点像后世的市长热线,不过他们这个不是官方的罢了。
      这个年代很保守,但又小心翼翼地试探着如何改革如何开放。有时候尺度上比后世还要自由,毕竟现在已经是1982年。
      他们这种在边缘疯狂试探的报纸板块没有被取缔,反而越来越有影响力。不过吕建设也一直把握着一个度,这里可以是群众咽喉,但绝对不能成为政治攻击的阵地。
      正是因为他们报纸关心民生小事,而且不会枯燥无味,所以在省城甚至是整个省的销量都是不错的。影响力与日俱增。当。报纸上关注到了当地居民买菜困难的问题之后,推动了政府出台相关的政策扶持农贸市场的建立。
      他们报纸最受欢迎的一点在于,他们不仅仅只是提出发现问题,而且善于举一反三,从其他城市或者国家借鉴经验,这是十分难得的,因为如今大家获取信息的渠道依旧很少,像他们这样能够给大家伙儿带来新鲜感的报纸,真的不多见。
      虽然并不是每次提出的方案都是具有可行性的,但的确是为人们考虑的,每次都能够得到认可。这个时候的人,还不像后世那样,喜欢抬杠,他们更多是信息的接收者,不是信息的互动参与者,吕建设在开设这个报纸的时候,也考虑过很多,每次的稿件都要多次确认,尽量保证合理性。
      这是个很艰难的过程,好在,他们出版社的努力没有白费,得到了群众的认可。还推动了政府工作的落实,非常地不容易。
      可以说,整个农贸市场的发展过程,他们日报都有持续在关注,因为建设也需要一定的时间,现在正在赶工,争取在过年前能够正式对外开放,到时候一定很热闹。
      银山村要的那五个铺子,是第一期工程项目,整体的结构已经出来,他们可以自己叫工程队过来装修,而且他们就在门口那里,是个不可多得的好位置,其实就算不装修也行,因为这个农贸市场是市政府高度重视的,叫了很多专家过来研讨,前期设计就能够满足基本需要。
      但林岳是要把这五个铺子打造成一个银山村拳头产品的营销阵地,硬件设施也一定要跟上。
      一点马虎都要不得。
  

第186章 老吕家上省城[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