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景玉农劝不住李学武,离京前他不能给董文学留下一摊子烂人、烂事。
  同样的,董文学在钢城也在做收网工作。
  两人早有默契,集团在辽东工业的这块蛋糕他们吃定了,老李有想法也不好使。
  神挡杀神,佛挡杀佛。
  他并不否认景玉农的意见和想法有着必要的道理,但他和董文学最缺的便是时间。
  如果是在其他时期,李学武或许会选择退一步,慢慢走,早晚能熬走这些老东西。
  但现在不行,或者说从他谋划秘书长这一职务开始,李怀德就已经打开了潘多拉魔盒。
  现在他和董文学的处境是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群敌环伺,腹背受敌。
  什么?
  你说李学武在管委会有超过半数的支持票?
  这事连李学武自己都不知道。
  以往在班子会议上,坚定地把票投给他的,不是对他这个人,而是对他的意见。
  简单来说,他在组织和业务工作中确立了一定的威信,在思想和发展方向上有着敏锐的视角,得到了大家的认同和信任。
  但这并不意味着班子里的成员会无条件地支持他本人,他只是个秘书长而已。
  能排进班子里的成员哪个不是经历过无数次挑战和磨练的,李学武何德何能,敢想驾驭他们。
  你问问李怀德敢不敢说在班子里一言九鼎这种话,真要敢说,上面分分钟叫他去喝茶谈话。
  这是集体企业,组织秩序要不要了,团结还要不要了?
  到了集团这个层面,权术和思想最终都是为影响力而服务的。
  李怀德都不敢奢求他的想法能够影响到所有人,在有些问题上必须听取班子成员的意见。
  他只能通过对人事和业务的干预调整,来确立自己在班子里的威信和影响力。
  对于一些决定和意见,他有最终的拍板权,相应的他也需要承担主要责任。
  真正听取了大家的意见,会议记录上会标注集体决定,即便决策失误也不会影响太大。
  但只要他一意孤行,班子成员就会态度激烈地选择“保留意见”,一旦决策出现了问题,李怀德的责任便会成倍增加,影响上级对他的看法。
  所以一把手的工作环境都如此的复杂,更何况是他这个秘书长呢。
  作为班子里排名最末的一个,李学武同样不敢说自己有多大的影响力。
  他的能力主要表现在对业务和发展的前瞻性,让其他成员不敢轻易反对他。
  这样“打脸”的经历他们遇到过很多了,李学武也故意挖坑收拾过他们。
  所以,只要是李学武认真提出的意见或者建议,他们都会仔细思考,选择支持。
  不支持会怎么样?
  不用你选择保留意见,哪怕是弃权,次数多了,时间长了,你在班子里的威信,在集团里的影响力也会下降。
  尤其是李学武的意见和看法被一次次证实以后,弃权的人会被贴上目中无人的标签。
  但是,李学武对发展、业务、人事等方面的意见被班子重视,不代表他本人的进步得到所有人的支持。
  上一次从大组长进步秘书长,那么好的机遇,李怀德和董文学又是那么的支持,可还是遭受了一定的阻力。
  要不是景玉农及时站出来明确反对,打了一个反向支持,这件事还不定怎么着呢。
  景玉农这张反牌不能总拿出来顶上去,次数多了就不灵了,大家又不是傻子。
  有人问了,董文学在钢城奋斗三年,支起了集团的工业生产基地,回京已成定局。
  而有能力、有信心接任董文学的,而且在以往辽东工业工作中做出重要贡献的只有李学武。
  本来是平稳交接的过程,为什么去年李怀德放出风来说支持李学武没有人反对,今年这接班的关键时期,有人表达了不同的看法呢?
  尤其是李怀德,对李学武的支持态度也含糊了起来,更是助长了那些质疑意见的传播。
  总体来讲主要有两个原因。
  首先时间变了,时移世易,去年的情况放在今年来考虑就很不合适了。
  尤其是最近几年风向变化太快,有些话不能说,有些事不能做了。
  去年正值红星厂制定集团化进程方案,大家对工业变革、人事变革、制度变革都很迷茫。
  而今年再看,京城亮马河生态工业区、营城船舶港务区、钢城工业园区三大工业支柱已然成型。
  对于集团未来的发展方向,大家都已经有了明确的目标和想法。
  也就是说,从工厂到公司,集团发展起来了,变革和生产已经走上了正轨。
  从今年开始,红星钢铁集团便在收缩投资,减少项目设立,压缩股份换取运营发展资金。
  这就不难看出,集团发展正在从激进转为平稳,不至于说保守,可也不需要冒险来进行资本扩张和原始积累了。
  甚至从李怀德开始,一众班子成员都在讲,要避免冒险的投资行为。
  而李学武主张的,恰恰就是抓住时代机遇,大胆发展科技和

第742章 扯蛋[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