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72章 引经典动议都北京 绳贪衍整治旧纨绔(3)[1/2页]

武英殿 钟月玄晖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杨砥个头不高,声音却洪亮圆润,话虽说完仍余音袅袅,永乐仍然点头,没有说话。
  接下来,挂衔礼部尚书金纯、吏部左侍郎师逵、户部左侍郎古朴、工部右侍郎蔺芳等一大批四品以上官员从各自的职守谈了迁都北京的看法,竟没一人持反对意见。
  见大家不再说话,永乐清咳一声,一捋长髯道:“议及迁都之事,朕想先给列位讲个故事。北朝时,大夏国的开国之君、匈奴人赫连勃勃在统万建都,也就是今天的陕西延安府附近,臣子们都劝他,最好以长安为都。他说,朕岂不知长安为历代帝都,有山河四塞之固,俯视荆襄之威。然荆吴偏远之地,非吾之患,看它何用?
  而东魏在侧,与我同境,
  若都长安,统万恐有不守之忧。朕在统万,东魏怎敢渡河半步?列位,一个入主中原的夷
  狄之主,尚有这样的见识,况我中华饱读诗书之君臣?”
  “皇上圣明!”群臣一片颂扬声。永乐一摆手,“朕倡议迁都,原只虑着太祖宏愿和北虏猖獗,众位爱卿一议,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确令朕茅塞顿开!请诸位记住今天——
  永乐十五年二月二十四日,大明君臣共议迁都之事且决定迁都北京,此朝廷之决议,举国之重事。大家既已议定,从今春开始,由工部发全国工匠,兵部调北京周围官军到北京服
  役,大建宫城、皇城、新京城,详细方略,朕会同各部院再行商定。都督薛禄前曾于永乐
  初年董建北京,经化甚有条理,今仍督北京营缮。宋礼前曾奉旨采木,熟识深山地理气候,
  颇有见地,今仍率众赴湖广、川、赣采木;平江伯陈瑄督理漕运之同时,兼运巨木及从临清等处运送砖瓦至北京。关于北京防卫,一尊列位爱卿之议,由兵部、工部一同踏勘长城
  损毁之状,视情状发军卒、民丁逐段修葺,加高加厚。烽垛之处要大而实用,便于贮存粮
  草和弓弩兵器,方便时还要掘井,以保证人畜用水。辽、蓟、宣、大等九边要建成重镇,
  同样要加高、加厚、加固城垣,加增神机炮,增盖营房,每镇再增两卫、一万二千人,加
  上原有官军及守御长城官军,二十多万人已足以应对小股来犯之敌。京军调整朕已有打算,
  南京周边四十八卫二十万兵马仍守御南京,北京周围在原有四十卫之上增至七十二卫,统
  御于京军三大营。按朕近年来之统兵习惯,分步骑军为中军,左右掖、左右哨,各选将佐
  操练,称为五军营,不足额者调中都、山东、河南等都司各卫官军补齐;靖难之时,朵颜、
  福余、泰宁三卫数千兵马助朕,战事结束,大多回到兀良哈,但仍有三千余人不走,愿随
  朕左右,掌宝纛,执龙旗。他们不避箭矢,冲杀在前,这些年,列位也看到了,朕十分感
  动,就专为他们立个营,就叫三千营,以后但凡有边外忠贞之士归来,皆入三千营,既便
  于统御,又以示彰表;英国公张辅南征,不但把交趾并入我大明版图,还为朕送回了神机
  枪、炮和制作工匠,朕如获至宝,立营肄习,果在北征瓦剌之时,大显神威,故就把神机
  营永久固定下来,长期操演,随宜而用,为立军要器。开平、怀来、宣府、万全、兴和诸
  山顶,每处皆安置五炮架,大同、天城、阳和、朔州等卫配置三炮架。但切切记住,我可
  用,敌亦可用,故利器不可轻易示人。”
  永乐稍顿一下,环视群臣,见大家都在恭敬聆听,心下受用,继续说,“老臣杨砥所言牧马之法甚妙,百姓家中所余秸秆和粮食可以拿出一点来养马,五丁一马,负担不重,
  还可蠲免租粮之半,国库充盈,蠲免些租粮也无大碍,朕意允行。原吉,你这个户部尚书可有什么疑义?”
  百姓哪有什么余粮?秸秆也都当柴烧了,夏原吉心里叫苦,但毕竟蠲免了一半租税,
  于府库亦无大损,于百姓是好是坏还不知道,只怕日久天长,和尚们把经念歪了,会成为百姓的一大负担。
  他说:“杨太卿此议甚好。臣建议灵活一点,有愿意并擅长养马之户可以这样,不愿的也不强求,毕竟还给朝廷纳着租税呢。”
  “就依原吉所言,由户部、兵部共同议定实施。朕还有一议,即是养马,朔方之人最长于此。今鞑官闲居者多,就选其老成谨厚者教民蓄养如何?
  方宾说:“就交给都督薛斌、吴克忠,此事一定能办好。”
  “那就这样办,”永乐说,“至于屯种官军养马,朕以为,官军既要守卫、征战,还要屯田,再要养马,负载未免太重,所以,凡养马之官军

第72章 引经典动议都北京 绳贪衍整治旧纨绔(3)[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