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697章 许攸的怨恨[2/2页]

职场小聪明 翟晓鹰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br/>  做有利选择,而非道义困境
  人格境界
  真正成熟的人,不执着于“你欠我”,而关注“我该如何选择”
  ?
  最后一句话:
  你无法决定别人怎么对你,但你可以决定自己是否要因此怨恨。
  这就是课题分离的力量,也是曹操想给许攸的觉悟。
  太好了,那我们就接着来,从“课题分离”和“人际情绪管理”的角度,继续分析历史上几位人物,看看谁是“清醒行动者”,谁又是“情绪囚徒”,他们的不同选择背后,反映了怎样的心理结构与战略格局。
  ?
  一、刘备:仁义道德的“人设牢笼”与课题混淆
  刘备一生强调“仁义”,处处以礼服人、以义聚人,但他其实是一个常常混淆课题的情绪型领导者。
  案例:三顾茅庐请诸葛亮
  刘备三次亲自请诸葛亮,是忠诚的体现,也体现了高度的情绪联结和“我必须感动你”的心理结构。
  从阿德勒视角看,这是把诸葛亮的选择当作自己的课题:
  “我这样礼贤下士,你就应该为我出山。”
  如果孔明不出来,刘备会极度痛苦,因为他会认为自己“仁义被否定了”。这其实是操控式的情绪投资,掺杂了强烈的“我为你做了这么多”的交换期待。
  对比曹操
  曹操更擅长课题切割。比如他与张绣翻脸后又招降,张绣杀了他儿子,他照样接纳,不是因为大度,而是利害明确、情绪归位。
  刘备后来在夷陵之战中,因关羽被杀,一怒伐吴,最后兵败猇亭。这里就体现了他是怨恨驱动型决策者——情绪控制了战略判断,结果国家差点毁灭。
  **点评:**刘备是“道德绑架自己”的典型,课题边界模糊,感情用事,虽能聚人,但也容易误判形势。
  ?
  二、韩信:极度自卑中的“他人课题困境”
  韩信的命运,就是阿德勒理论中“从自卑补偿到课题失控”的典范。
  他小时候“胯下之辱”,一生想证明自己。但越成功,越被自己的情绪反噬。
  案例:不愿做“假将军”
  刘邦为了控制韩信,封他为“假齐王”,让他有名无实。韩信表面服从,内心怨恨。其实,是否为真王,是刘邦的课题;韩信是否以大局为重,是他自己的课题。
  但韩信把“刘邦不让我真称王”视为对自己人格的否定,从而走向消极防御、阴谋应对,最终被吕后和萧何联手铲除。
  **点评:**韩信的失败不是军事,而是心理。他没有做好课题分离,把别人的轻视当作对自己存在的审判,最终陷入自我毁灭。
  ?
  三、司马懿:冷静克制的“课题切割高手”
  说到课题分离的巅峰操作,非司马懿莫属。他一生最出名的品质是——隐忍。
  案例:装病十年、等到曹爽自毁
  司马懿看到权力斗争中,对手步步紧逼,他没有冲动反击,而是切割情绪:“他要害我,那是他的选择;我该怎么保存实力,是我的课题。”
  他装病十年,就是在用最极致的理性来回应不公。他从不因为“别人误解我”而急于辩解,从不因“被压迫”而提前反抗。
  结果:曹爽放松警惕,他一招翻盘。
  **点评:**司马懿是心理战中的大师级人物。他理解课题分离的精髓:不要在别人该承担的错误中浪费自己的情绪。
  ?
  四、李斯:抱怨失势而不自省,课题边界崩溃
  李斯是秦朝名相,曾辅佐秦始皇统一六国,但在秦二世时期陷入权力斗争,最终被赵高陷害处死。
  案例:与赵高互斗、权力焦虑
  他本有机会识破赵高的阴谋,但始终犹豫不决,内心充满了对自己政治地位的焦虑,常问:
  “我为大秦立下汗马功劳,为何不能得善终?”
  这是典型的把赏罚归于自己的“道德债权人”心理——他认为“我为你付出,就该有回报”。
  但现实是:帝王用人,是他们的课题;你愿不愿继续冒险,是你自己的课题。
  李斯在课题模糊中进退失据,最后惨死。
  ?
  五、荀彧:理想主义者的课题冲突与抑郁
  荀彧是曹操的幕僚,智慧过人,但始终保持“王佐之才”的气节。
  当曹操要称魏王时,荀彧认为这是僭越礼制,违背汉室正统,于是忧愤成疾而死。
  从阿德勒视角看:
  ?
  曹操是否称王,是曹操的课题;
  ?
  荀彧是否愿意继续效忠,是他的课题。
  但他却将自己的理想主义标准强加给他人,希望曹操“按我认可的方式行为”,这就是课题混淆。
  **点评:**荀彧是悲剧性的理想人格。他看得太高,管得太多,放不下课题归属,最终自我消耗。
  ?
  结语:分清你该控制的,放下你控制不了的
  “课题分离”不仅是心理健康的方法论,更是历史人物命运分水岭的隐性逻辑。
  人物
  课题边界
  结果
  曹操
  精准切割,用情绪博弈赢得资源
  成为枭雄
  刘备
  情感化代入,过度投资感情

第697章 许攸的怨恨[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