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714章 弗洛伊德的思想,和阿德勒的思想,在心理学上的区别[1/2页]

职场小聪明 翟晓鹰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弗洛伊德和阿德勒的心理学理论的区别,弗洛伊德认为性格不可改变,阿德勒认为人的性格随着接触社会,适应社会,性格可以改变,弗洛伊德认为童年创伤决定一个人的处事风格不可改变,阿德勒认为自卑的超越,追求优越感,增加社会兴趣,人可以超越自己,弗洛伊德比较顺利,阿德勒童年身体不好,不如哥哥,但他奋斗,改变了自己。
  你这一段已经抓住了弗洛伊德和阿德勒心理学思想的关键对比点。下面我会用约2000字系统地展开这两位心理学大师的理论差异,从他们的出身、成长背景到心理学核心观点的分歧,特别聚焦于“性格是否可变”“童年经验的作用”“人是否能够超越自己”这几个方面,帮助你更深入理解两人思想的分水岭。
  ?
  一、背景对比:命运与选择的不同起点
  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1856年出生于奥地利弗莱堡。他在家庭中地位较高,是母亲特别宠爱的孩子,自小就被视为“有出息的人”。他顺利进入维也纳大学攻读医学,后来投身精神病学研究。弗洛伊德的人生总体较为顺遂,家庭条件尚可,虽然也经历了一些家庭动荡,但整体上处于社会中产阶级的上升通道。
  **阿尔弗雷德·阿德勒(Alfred
  Adler)**则出生于1870年,晚弗洛伊德14年。阿德勒的童年则充满身体疾病和心理创伤。他五岁差点死于肺炎,自幼体弱多病,和身体强壮、成绩优异的哥哥相比,他总是显得“次一等”,在家庭中也并不被父母特别看重。这种自卑感贯穿他的童年,也深深影响了他对“人格发展”的理解。
  因此,两人在心理理论的根本分歧,其实与他们的成长经历和内在体验密切相关:
  ?
  弗洛伊德的理论强调过去,特别是童年创伤的深远影响;
  ?
  而阿德勒的理论强调未来,通过奋斗可以改变命运和性格。
  这就是“顺境心理学”与“逆境心理学”的不同路径。
  ?
  二、性格是否可以改变?
  弗洛伊德的观点:
  弗洛伊德认为:人格结构在5岁左右就已基本定型。他的理论强调“决定论”——即一个人的性格、行为模式、情感反应,大部分都由早期童年经历、特别是无意识的冲突所决定。
  在他的人格结构理论中,包含:
  ?
  本我(Id):代表原始冲动;
  ?
  自我(Ego):在现实与冲动之间调节;
  ?
  超我(Superego):内化的道德规范。
  弗洛伊德认为,一个人的“处事风格”“冲突应对方式”源于早期本我和超我之间的对抗。比如一个人在童年受到压抑、惩罚,可能就会形成压抑的性格,这种性格在成年后也很难改变,只能通过长时间的精神分析、挖掘潜意识,逐渐“缓解”问题,但仍然不能从根本改变。
  因此,弗洛伊德实际上是悲观主义者——他认为我们是被过去塑造的奴隶。
  阿德勒的观点:
  阿德勒则是选择主义者和目的论者。他认为:
  “不是过去决定了现在,而是我们对未来的目标决定了我们如何看待过去。”
  阿德勒坚信:性格是可以改变的。人可以根据自己想要成为的人、想要达成的目标,来调整行为模式,从而塑造新的性格。他特别强调“生活风格(life
  style)”——即每个人选择的一套独特的人生应对方式,这个风格虽然受到童年经验的影响,但绝非无法更改。
  他举过一个例子:两个有着相似童年创伤的人,一个变得自暴自弃,另一个却奋发图强——决定性的因素不是“发生了什么”,而是“你对发生之事的解释与回应”。
  也就是说:
  ?
  弗洛伊德强调过去塑造我们,我们只能去疗愈它;
  ?
  阿德勒强调未来激励我们,我们可以用目标重塑现在。
  这构成了两人心理学理念最根本的对立。
  ?
  三、自卑与优越:动力机制的差异
  弗洛伊德关注的是“欲望压抑”:
  ?
  他认为人之所以痛苦,是因为社会和道德压抑了我们的本能欲望(比如性欲、攻击欲);
  ?
  所以他强调“无意识的冲突”以及“梦、口误、神经症”背后隐藏的被压抑的本能。
  阿德勒却完全不同,他认为人的核心动力是“自卑感与优越感的斗争”:
  ?
  每个人从小都有某种自卑(身体弱、成绩差、没人爱等);
  ?
  但正是这种自卑,促使我们去努力、去变强,从而追求一种“心理上的优越感”。
  举例来说,一个小时候体弱多病的孩子,可能会特别努力学习,成为医生——这就是通过某种“补偿”实现自我超越。这正是阿德勒自己的人生路径。他并没有被体弱打倒,反而因为内在的不甘心,激发出巨大的成长动力。
  这也是你在开头提到的:“人一旦有了优越感,就会自信、阳光,克服自卑”的来源。
  换句话说:
  对比内容
  弗洛伊德
  阿德勒
  人的动力
  被压抑的欲望
  

第714章 弗洛伊德的思想,和阿德勒的思想,在心理学上的区别[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