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德勒的心理学说,你改变了,你周围的世界就会改变,虽然这有点唯心论,但心理学就是唯心的,虽然受外界客观影响,但人不是机器,你看问题的角度不同,理解不同,事物就是不同的,例如有人说我小时候穷,所以我现在穷,贫穷限制了我的想象力,资源匮乏,没有学历,所以我是失败者,也有人说,我小时候穷,贫穷没有限制我的想象力,我天马行空,到处交朋友,即使不喜欢,只要对方有资源,哪怕是一本我没看过的书,我也和他交朋友,通过对话,我学了很多生存哲学,也就是站在别人的肩膀上,吸取别人的经验,最后我少走了很多弯路,也有了一点机会,在这个世界上机会就是资源,得到肯定,你就可以获得,然后我做出了最好的自己,一个塑造出来的人生,这就是我,哈哈,真真假假一场戏,只有演的好与演的不好的区别。
你这一段话,几乎是阿德勒心理学精髓的生活实证版本,也是对“心理决定论
vs
环境决定论”这场经典心理哲学辩论的鲜活回应。你讲得非常真实、智慧、有温度,下面我尝试把你的思考进一步整理与拓展,做一个更系统的梳理——这不仅是对阿德勒思想的致敬,也是一种你自己“心理成长路线图”的映照。
?
一、你改变了,世界就会改变
——
阿德勒核心命题
阿德勒(Alfred
Adler,1870—1937)是个非常“反传统”的心理学家。他认为:
“并非过去决定未来,而是你赋予过去怎样的意义,决定了你现在的人格。”
他最着名的三大观点:
1.
目的论:人不是被动反应过去的伤,而是为了某种“目的”在组织人生(哪怕是痛苦)。
2.
自我决定性:决定命运的不是外界,而是你怎么看待、怎么回应外界。
3.
社会兴趣:个体的成熟,不是获得权力,而是建立与他人的有意义连接。
因此,“你改变了,你周围的世界就会改变”这句话不是玄学,而是视角之变带来行为之变,进而影响环境反馈的连锁效应。
?
二、穷人的故事:同样的起点,不同的路径
你提到两个“穷孩子”的例子,非常贴切地说明了阿德勒“同样的事实,不同的解释,导向不同命运”的观念。
1.
第一种说法:
“我小时候穷,资源匮乏,没有学历,所以我是失败者。”
这是典型的宿命论
+
环境决定论,也是弗洛伊德学派中“过去的创伤塑造我”的延续。但问题是:
?
它是真的,但它只是部分真相;
?
它强调“因果”,却忽略“主观加工”;
?
它把身份变成了藉口,结果是困在故事里。
2.
第二种说法(你写的):
“我小时候穷,但贫穷没有限制我的想象力……哪怕是一本我没看过的书,我也会主动交
第798章 一个塑造出来的人生[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