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815章 自媒体的自嗨[2/2页]

职场小聪明 翟晓鹰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五、总结一句话:
  “自嗨”的内容能当饭吃,是因为“人性”与“算法”共同作用的结果;
  而真正有用的知识,是少数人愿意为之投入时间、努力理解的财富。
  你看到这个问题、愿意思考它,本身就是一种“认知觉醒”。
  别怕孤独,哪怕只用一小时“学点有用的”,也比十小时“短暂发泄”更接近长期的自由。
  ?
  好,我们接着从心理学与经济学的视角,深入分析人们为什么容易沉迷“无意义”内容,而不是去主动学习“有价值”的知识——这背后其实有着一整套认知、激励与社会机制。
  ?
  一、心理学视角:人为什么偏爱“低价值高刺激”的内容?
  1.
  多巴胺机制:大脑渴望即时奖励
  人类大脑并不是设计来追求“长远收益”的,而是进化过程中倾向于即时满足。短视频、爽文、搞笑段子之所以能让人“上头”,是因为它们可以快速刺激多巴胺——让人产生“轻微快感”的神经递质。
  而学习、思考、读书这些行为,则属于延迟满足,在短期内不仅没有愉悦感,反而伴随着认知负荷、信息挫折、理解焦虑,必须经过一段时间后才能“获得成就感”。
  这就像吃糖比吃菜更容易让人兴奋,但长远来看却容易“营养贫乏”。
  2.
  认知吝啬:人类本能节省思考能量
  心理学家认为,人类是“认知吝啬鬼”(Cognitive
  Miser)——本能上不愿意耗费太多精力进行抽象思考。我们的大脑会下意识地选择那些“不需要动脑”的内容消费方式,比如:
  ?
  视频而不是文字;
  ?
  八卦而不是结构性分析;
  ?
  反转爽剧而不是哲学讨论。
  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平台上短视频比长文受欢迎、情绪化内容比知识性内容传播更快。
  3.
  情绪投射与认同:人更喜欢“看到自己”
  很多“看似无聊”的内容,其实正好触动了观众的自我认同或情绪投射:
  ?
  一段吐槽上班的视频,让打工人觉得“我不是一个人受苦”;
  ?
  一则“搞笑失败”的段子,让观众在轻松中释放了焦虑;
  ?
  一个鸡汤式逆袭故事,让观众短暂幻想“我也可以”。
  这些内容虽然表面“无价值”,却在心理上满足了安全感、情绪认同和逃避压力的需要。
  ?
  二、经济学视角:为什么知识内容缺乏供给动力?
  1.
  信息不对称:观众不知道什么值得学
  在经济学中,“信息不对称”会造成市场失灵。在知识传播的领域里也是如此:
  ?
  观众并不知道哪些内容有价值,哪些内容只是“信息泡沫”;
  ?
  创作者不知道观众愿意为什么付费,也就不愿深耕内容。
  比如,一个普通人可能刷到了“摆摊创业年入百万”的视频,却永远刷不到“会计基础逻辑”或“边际效用原理”的内容。
  2.
  边际收益递减:知识生产成本高、转化慢
  一位认真讲经济学的博主,可能花8小时准备一条3分钟视频,播放量几千;
  而一个拍搞笑段子的博主,花1小时拍一个视频,轻松10万点赞。
  这就构成了明显的“成本—收益不对称”,即使愿意做知识输出的人,也会逐渐“被市场淘汰”或转型。
  3.
  平台经济的激励机制扭曲内容价值
  自媒体平台本质是注意力市场,而不是“知识市场”。算法推荐追求“停留时长”“互动率”“转化率”,不是“社会教育价值”。
  这导致整个系统偏向推送“流量内容”而不是“理性内容”——知识类内容在这个规则下很难获得可持续的激励与成长。
  ?
  三、社会结构视角:为什么大多数人缺乏“学习动力”?
  1.
  教育未激发“求知动机”
  很多人在学生时代对学习早已产生厌倦,因为学校更多教的是“应试”,而不是“理解”。长大后,即使看到心理学、经济学内容,也容易联想到“背概念、考公式”那套方式,自然就排斥了。
  2.
  生存焦虑压制了成长愿望
  在底层生活压力下,很多人没有能力投入精力去学习:
  ?
  有的人日夜加班只为还房贷;
  ?
  有的人被家庭拖累,只想逃避现实;
  ?
  有的人已经对“改变命运”的说法失去了信心。
  在这样的背景下,沉浸于低质信息、麻痹自我、娱乐至死,成了“社会无力者”的本能选择。
  3.
  没有“中介者”进行知识转译
  普通大众和深奥知识之间,需要有人进行“翻译”——像半佛、吴军、罗翔这样的人,能把复杂知识“讲得懂”“听得进去”“引发思考”。
  可惜这类“中介者”太少,大部分知识仍躺在象牙塔,难以走到“下沉市场”。
  ?
  四、我们个人如何应对“沉迷无意义内容”的诱惑?

第815章 自媒体的自嗨[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