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白菊自从被混蛋司令绑架,大半年来种种苦难经历和奇遇,她感到犹如惊险小说一样不可思议。她也许可以把这些苦难和惊险忘记,也许不想再去回忆和咀嚼这些心酸烦心的往事,但她对凶吉未卜的父母和得知父母消息的地方,她是绝对不会忘记的。
白菊惜别慈悲善良的真贤老太太和众人,在郑州就顺着“老坟岗”通往火车站的一条混乱的街道去寻找德化街的位置。
白菊路过“老坟岗”的时候,虽然是大白天,她好像怕鬼似的有意绕开这块嘈杂脏乱“半阴半阳”的地方。
要说这处“老坟岗”是“半阴半阳”的地方,还真是些原因和说头儿的。
说起郑州的“老坟岗”,虽然这个名字儿有点儿不太吉利、带点儿阴气儿,但“老坟岗”是那时候老郑州的知名地标,也是郑州不可多得的一景。
“老坟岗”就像北平的天桥、天津的三不管,是江湖三大圣地之一,作者不多啰嗦几句怕对不起读者。
“老坟岗”确实是名副其实的老坟岗。矮矮的土岗上散布着无数个荒芜的老坟头儿,也难得知道那些荒坟里何年何月埋的何人,也从未看到坟头边有过烧纸儿祭奠的痕迹,这些老坟头儿一定是很有些年份了。
据民间传说,大约200年前有几个信奉****的人,看中了郑县(郑州的前身)这块杂草丛生撂荒的“风水宝地”。至于他们为何青睐这块儿杂草丛生荒芜不堪的土岗,就不得而知了。
一天,一群信奉****的人,把一位被他们尊为“智者”的西域阿拉伯传教士埋葬在这里了,并在坟墓头上树立了一块儿青石碑,在墓碑上用阿拉伯文字刻着几句富有诗意的墓志铭,译成汉文的大概意思是:“墓中人啊,真主的使者,您的智慧无人能够盗窃,安眠中不必有任何忧虑。”
后来回族人常来此处瞻仰拜祭,又因仰慕这位“智者”的智慧德学,伊斯兰信徒便争相在其墓葬附近掘地为坟,将自己亡故的亲人葬于此地,以沾附智慧和吉祥,于是一百多年以来这里便成了不少坟头的墓地。再后来,由于兵荒马乱或是穆斯林的后代们遗忘了这块地方,或是莫名的什么原因,逐渐无人问津了,成了荒芜的“老坟岗”,那位阿拉伯传教士的墓碑也不见了踪影。但那墓碑上富有诗意的墓志铭却无意中流传了下来,人们默诵着优雅风趣的墓志铭,不禁联想起阿拉伯的不朽经典文学作品《一千零一夜》,感叹伟大的阿拉伯世界的幽默浪漫与诡异。
自从郑县有了火车、建了火车站,随之官方把郑县改做了郑州,这下“老坟岗”可就热闹了起来。
从外地来的逃荒要饭的、无家可归流浪的、跑江湖卖艺的、小商小贩的
第四四六章 白菊的遭遇(三十九)[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