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顺五十四年四月,贾琏迎来江宁府府试。
贾琏以九岁之龄过县试在金陵引起轰动。贾家要从一个武勋之家,转变成一个书香门第。以前贵则贵矣,不少人并不相信会长久。向来天下太平之后,刀枪入库,马放南山,文官制衡武官。贾家能出一个文人,意味着富贵的绵延。而四大家族也跟着水涨船高。
先是四邻讨喜,说两句恭喜话,白吃白拿。:“恭喜贾少爷高中县试案首。贾少爷公侯万代。”受到招待或者收到点东西,走人时,:“贾少爷好人呐。”再后来,一些童生前来拜访。贾府富豪,要款待一顿酒席吧。吃完喝完,恭维两句,又穷困的前来借钱,不能不借吧,君子有通财之谊。乞丐上门领取红包,举着个碗不走,大爷帮帮吧。得帮。上门的人越来越多,都觉得有便宜不占是王八蛋。
贾琏立时闭门谢客,备考府试。各种考试所需书籍源源不断买来或借来。贾琏不断翻阅。别人几月才能背熟的,贾琏过目成诵,当然是通过系统作弊。借来书籍和资料都被记录下来。于是众同年齐称贾琏是神童,前途不可限量。
贾琏为了作诗。决定学习一下作诗的诀窍,和押韵方面的东西。
要学习作诗,首先要学习诗词的分类。诗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古体诗包括楚辞,乐府诗,歌,行,引,曲,吟。古体诗不讲究对仗,押韵比较自由。发展轨迹是四言诗,杂言诗,汉乐府,五言诗,七言诗,唐古风,新乐府。
近体诗,就是律诗。分绝句,律诗,排律。四句为绝句,八句为律诗。长诗为排律。五字为五言,七字为七言。词又称为诗余。分长调,中调,小令。按段数分单调和双调。
曲,称为词余。分杂剧和散曲。散曲又分小令和套数。
科举考试考五言八韵律诗,也称试帖诗。
试帖诗押韵是有讲究的。教育部门推广(广韵)(韵略)两本书。贾琏只学习了(声律启蒙)是不够的。
广韵上面列举了押韵用的字。有两百多个。贾琏用系统一一做了记录。至于应用,暂时就谈不上了。有人博学多才,各种诗都做得,考试又不考。有才子之名又如何,考不中的。例如这诗,考试只考五言八韵。你就是写的了曲,添的了辞,做得长长排律,又能如何。所以,史上有才名者,未必中举。中举者,未必有才名。
史上戏曲家,大多未中举。你说我的画好。画好有何用,科举不考画。有人可以出千金求你写墓志铭,但是朝廷一定不会因你墓志铭写的好,给你个秀才,举人。贾琏只能把精力投入到考试内容上来。
写诗是个细致活,一时半会学不来。又是推,又是敲,影响学习效率。只能闲暇时间进行学习。自己或许可以做个文抄公,应付一下科举。但是其余应酬场合,也要能敷衍一二。诗要应情应景,合辙押韵更是不容易。贾琏在这一点,的确用心学习。
京城贾府,一些三姑六婆登门,都是一个套路想的。贾家小爷九岁过县试,料想不到二十举人,三十进士,四十高官厚禄。最不济,还能继承爵位。谁家姑娘嫁来就是享福的。金陵王家就想近水楼台先得月。王熙凤,七岁,配贾琏正好。王夫人在贾府先是说小姑娘怎样俊俏,不行。接着说姑娘怎样伶俐,还不行,没人回应。最后说姑娘从小跟着管家,还是无人应。最后直接询问王府提亲。贾代善以贾琏年少,不急订婚都给推了。
大周童生试三大门槛,县试小县城十五,中县三十,大县五十,大县城三年不过二百。府试录取人数不定,以每年报考人数有关。按往年比例十分之一。考期定在四月十九。中了秀才还要在岁考中争取?生与增生,否则只能是附生。屡次不第,可纳监参加乡试。费钱太多,平民之家望而止步。
贾琏短时间提高八股文水准,并不现实。只有多读成文,多熟悉图书馆内存储的八股文,便于将来取用。文库内八千八股范文,花团锦簇,理真法老,辉煌闪耀,那才是他参加科举的底气所在。
贾琏最低目标是举人,至于穷秀才,去教小孩子读书吗?对于清苦的平民或许有点吸引了。对于贾府,只是一个荣誉。秀才不能给贾府带来多大实质帮助。举人就可以保举做官。以贾家势力,稍一运作,一个县令是跑不了,自己也能自给自足了。
同样的互保程序走下来,考试也逼近了。
参加府试人数有一千多人。同一县的人被分散到不同考棚。贾琏早早进来考场,找了个好位置坐了下来。衙役在考生都进入后,公布了注意事项。
高知府进来后开始唱名领卷对号入座。然后放题。1.学而时习之,有匪君子。
2.道也者,不可须离。
第一题,是搭截题,不好理解,暂时放过。第二题直接搜索了一篇范文写上,检查一遍没有失误。然后回头分析第一题。学而时习之,才能成为君子,成为君子后要继续学习。玉不琢,不成器。这就构成一个循环,让不少人无处下手。贾琏最终确定文章主题,君子只有不断实践运用才能增长才能,才能为民办事,为国效劳。不少考生,还在不断腹诽这出的什么鬼题。就是不讲人话。对于脑筋不灵活,不知变通之人,注定在这条路上走不远。考官一点也不感到可惜。
贾琏答题之迅速,是少有的。打完后只有等待。单纯的等待容易犯困。贾琏不知道,自己早就被考官注意上了。压
第3章 再次过府试[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