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关这段时间很清闲,除了偶尔来几个上门客户咨询房子,大部分时候都是坐在电脑面前无所事事,就连系统内的回访电话也懒得再打。
加上门店本身人员就不多,工作氛围有些冷清,我和八借的心思根本不在工作上,心早就已经打年货了,身在曹营(门店)心在汉(回家)。
推理小说方面,我的第二卷既然已定调为“24章经”,决定推理这些诗,从而找出诗歌真实出处,那现在就有着义不容辞且怎么也不可能推辞掉的责任。
既已被迫营业接下这个任务,我也只能端正态度,认真推理这件事来报答我那些还未放弃追更的寥寥铁粉。
短时间内,诗集里的24首诗我也很难挖掘出新的内容出来,至于一些细枝末节的发现也很难在王值教授推理和整理的基础上再有突破,于是我只能将心思放在王值教授提供的一份资料上,希望能够凭借这些资料找到一些新的发现。
这份资料大多是诗集24章经作者的个人介绍,在没有确定前我暂且在该书中将他称之为“名义作者”相对严谨些。
这名诗集的名义作者名叫陆尧,今年24岁(虚岁),皖西人,目前就读于庐师大文学系汉语言专业,大三,在校表现平平,记述并不多,可以直接忽略的那种。
翻看他近三年的综合成绩,尤其是主修的文化课成绩只能算中等水平,三年来未曾进入学院前十,就学校存留的学生档案来看,身体状态健康,无不良爱好和记录。
单从简单的个人资料介绍,很难找出有价值的东西,或许这一点也是王值教授自己犯难的地方。
不过从这些资料中,我得到一个很有意思的发现,这人籍贯是皖西,诗歌内容却无处不彰显皖南风情与风景地貌,这一点反差不禁令人产生大大的疑问。
按照常理,一个人生活惯了的地方会让人产生浓烈的家乡情结,诗词文字无不透着一方地域的特点,况且皖西本身也是一个山水人文景观非常丰富的地方,诗词之中出现家乡山水风貌应属常态,毕竟那才是这诗集名义作者生活多年的地方,结果24章经里涉及到景物的诗词内容却全部是南国山水,这一点很难不让人感到奇怪。
现实生活环境与诗中的情境不相符,所以我有理由怀疑这诗的真实出处。
从那首《江南春》开始,诗集里24首诗歌水平不一,表现手法上也大相径庭,由此我便开始怀疑这首诗与其他23首并非同一作者所创。
这种想法越强烈,我推理方向的偏向性也就越强烈,虽说这种心态极容易造成主观错误,但此刻推理的现状摆在我面前,我首选这个推导方向。
我的理由也很充分,一个人的性格色调除了老天爷涂抹的那点外,后天的生活环境、境遇、经历都决定了一个人行为处事的风格格调,就像生活经历和境遇大不同的杜甫与李白,两人诗词风格大不同的根本原因,便是有着这层重要因素。
挑出为数不多的一首首情诗,我再次品读多遍,进行对比,即便是这首古风情诗写得并不出彩,但依然有着不俗的水准。
《急》
皖江浩荡八百里,昭潭连绵十万山。
细雨为我润红豆,春风识路寄相思。
这首诗的名字虽叫做《急》,但全诗并未出现一个字描写急迫状况,以山水景况介绍开篇,对仗十分工整,以情收尾表达相思急迫之苦,起到画龙点睛激活全诗意境对情绪倾诉的作用,这类手法在诗集出现频次颇高,也是诗作者惯用的手法。
再对比那首现代诗《江南春》,差距瞬间被拉开,细比之下,那首怎么看都有刻意模仿之嫌的现代诗,无论是诗词手法上,还是意境心情的表现形式上,都与其他诗差了一大截。
这难怪王值教授会为了这件事准备那么多资料,不惜花费宝贵的时间对24章经的每一首诗都进行研究。
放眼如今抄袭模仿泛滥成灾的网络文学世界,一个普通网友读者尚且对抄袭模仿深恶痛绝,何况是以严谨著称的教育家学者呢!
八借就是一个资深玄幻小说迷,之前看小说一直废寝忘食,熬夜熬得发际线往后退移三四厘米,彼时的他对天才流、废柴流、穿越流、系统流、退婚流之类的网络小说痴迷到无法自拔的地步,可后来呢,因为总是在不同的书里都能看到雷同情节,最后看书看得窝火,不知道气得摔了多少部手机。
就凭这一点,
第8章 道德与法[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