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假,西北山区里,萦绕在校园前的冬风,不冷,吹在一家人的心里,热乎乎的!
“竹子,快跟上,那个学校,就是我以前上学的地方!”
“涵涵,我看到啦。你小心宝宝,慢点跑!”
“哈哈,这两孩子太高兴了!”
“能不高兴吗?我们也好久没回来啦!咱们铁矿区变化可真大,学校翻新得真漂亮!”
“我们也快点跟上!要不是先跟着涵涵、竹子通过网络看到一些,哪敢相信?”
“哟,繁林带着学生们在校门口等着呢!”
“别叫繁林,他现在可是校长啦……”
荣立涵的父母乐呵呵地,跟着开心的后辈,带着心意,走向变了模样的矿区新校。
离开这些年,他们与荣立涵一样,牵念着这远在边疆的第二故乡,包括曾经任教过、就读过的矿区学校。
改革开放后,荣爸荣妈与矿区教职工一起,经历了山区厂矿学校的第一次变迁,包括:搬出土坯房,搬进红砖墙、水泥地的新教室,亲手卸沙铺石,布建操场……却没想到,21世纪离开矿区后,远在偏远山区深处的学校也迅速跟上了教育发展创新的节奏!
“快来,我陪你们一起好好看看!”
曾经由荣爸教过的吴繁林带着一群学生,热情地迎上来,引着重回山矿的一家人往里参观。
因为荣立涵孕育着期盼的孩子,尚青竹担心她绊跤,一直注意搀扶着。可当他踏入场地平整的校园,看见高大齐整的教学楼、多样化的体育设施、铺设了塑胶跑道与绿茵地的操场……尚青竹知道:自己的思想滞后了!
国家大力促动教育改革创新的春风,已将温暖送达全国,包括这远在西北边疆的山区!
现在,不仅城乡教育环境的差距,越来越小!经济发达的城市与偏远地域的教育环境差距,也在不断缩小!
“这是图书馆、藏书五千册,旁边是学校历史与文化展览室……这是信息化教室,五十多台电脑设备去年全部升级过……看,物理实验室、化学实验室……这里,就是师生与竹子、涵涵互通联络的多媒体教室…………”
吴繁林带他们沿着教学楼逐层而上,推开兴奋的门,一间间自豪地介绍着!
荣立涵看着心心念念中的校园,感叹:“竹子,我们矿区学校的教学环境,已经不输东海的学校了!”
尚青竹赞叹着,却听吴繁林笑道:“教育的硬件的确跟上了,但软件,我们还有不能忽视的短板!你们不知道,我这个年纪,还重归大学又一次开始学习!”
荣爸好奇:“你这一校之长,还要学历升级?”
吴繁林点头:“那是必须的!要带着矿区教育真正跟上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节奏,我们教职工的素质与思想必须进一步提升,还得不断拓宽思路。这样才能带着孩子们进一步打开眼界,去不断学习和运用新知识、新技术。因为现在的发展太快了!所以,涵涵和竹子愿意利用业余时间,与我们矿区学校开展互动,真是太好了!”
荣立涵从小,看着吴繁林在父亲身边学习、工作,已将他看作兄长一样,听到这个,调皮地眨了眨眼睛:“您说得没错。那晚些时候,我和竹子向各自的学校申请,把咱们通过互联网联结的‘创意课堂范围再拓宽一些,争取更多内容、更多形式的教学互动与信息分享,好吗?”
“好啊!”吴繁林笑看着身边的学生们,“那我更得带着大家多学习,不然,怕不够回馈你们的。”
尚青竹
第155章 重归重看重思索[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