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192章 “天枢一号”的最后打磨[1/2页]

国芯崛起:从香江到硅谷 代码潮汐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在启明芯的IPO筹备工作进行得如火如荼的同时,另一条战线上,决定着公司技术未来的核心硬件——“天枢一号”SoC芯片的设计,也进入了最为关键、也最为紧张的“最后一公里”:Tapeout(流片)前的最终验证与打磨。
  深圳研发中心,SoC设计与验证部门灯火通明,气氛肃穆得如同大战前的指挥部。
  墙壁上的倒计时牌,清晰地显示着距离预定的GDSII(芯片物理版图数据)文件提交给晶圆厂(初定为台积电最先进的65nm工艺线)的最后期限,只剩下不到三周的时间。
  “天枢一号”,这颗承载着启明芯智能手机梦想、并被寄予厚望要为“北辰”OS提供完美“座驾”的旗舰级SoC,其设计的复杂度达到了启明芯历史之最。
  它不仅仅集成了高性能的多核“苍穹”CPU、大幅升级版的“灵猴”GPU、强大的“天工”DSP集群和支持HSPA(3.5G)网络的先进基带,更包含了专门为“北辰”OS优化的内存管理单元、高速总线接口、硬件安全模块、以及极其精密的电源管理网络……其晶体管数量预计将达到惊人的数亿级别!
  在如此先进、也极其昂贵的65nm工艺节点上,设计如此复杂的芯片,任何一个微小的疏忽或错误,都可能导致首次流片的失败。而一次流片的费用,包括光罩制作、晶圆制造、初步封装测试等,成本高达数千万美元!如果需要多次修改光罩进行迭代,成本更是天文数字!
  这不仅仅是金钱的损失,更是时间的损失!对于需要抢占市场先机的“北辰”计划而言,时间,甚至比金钱更宝贵!
  因此,Tapeout前的最终验证,成为了整个硬件团队此刻压倒一切的重中之重!
  陈家俊亲自坐镇指挥,将最有经验的架构师、逻辑设计师、电路设计师、以及验证工程师,都集中投入到了这场最后的“会战”之中。
  他们使用的武器,正是启明芯引以为傲的“盘古”和“女娲”EDA平台,以及在其基础上构建起来的一整套先进的、自动化的Signoff(签核)验证流程。
  逻辑功能的“地毯式”轰炸:
  数千台高性能服务器组成的仿真集群正在全速运转。工程师们利用“盘古”平台提供的、支持软硬件协同仿真的环境,运行着海量的测试用例。这些测试用例不仅包括了针对各个功能模块(CPU、GPU、DSP、基带、外设接口等)的单元测试,更包含了大量模拟真实应用场景的系统级集成测试,甚至还运行着早期版本的“北辰”OS内核和驱动程序!目标是尽可能地覆盖所有可能的逻辑功能组合和边界条件,将隐藏最深的逻辑Bug都“炸”出来。
  时序收敛的“极限冲刺”:
  在65nm这样的先进工艺下,时序成为了设计的最大挑战之一。芯片内部的信号传输延迟变得极其微小,任何一点额外的延迟都可能导致时序违规,从而影响芯片的最高工作频率和稳定性。负责物理设计的后端团队,在张伟的带领下,正利用“盘古”的静态时序分析(STA)引擎和布局布线(PR)优化工具,对设计中数百万条关键路径进行着最后一轮的“极限冲刺”优化。他们如同在显微镜下雕刻艺术品般,小心翼翼地调整着逻辑门的驱动强度、连线的长度和宽度、缓冲器的插入位置……力求在满足性能要求的前提下,榨干每一皮秒的时序裕量。
  功耗控制的“精打细算”:
  低功耗是“天枢”设计的核心目标之一。模拟与电源管理团队(老王和顾工指导)正利用“盘古”的功耗分析工具,对芯片在各种工作模式下的动态功耗和静态漏电功耗进行着最终的精确评估。他们需要确保芯片的总功耗控制在预算之内,并且没有任何模块存在异常的“功耗热点”。同时,他们还在反复验证各种低功耗模式(如Clock
  Gating,
  Power
  Gati

第192章 “天枢一号”的最后打磨[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