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69章 一场由“重五卵”撞出来的“混战”[1/2页]

旷世烟火 陈酿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涉园嘈杂的哭声让徐逸锦加快了脚步。
      在大门口,徐逸锦猛抬头,发现了大门上插着青翠的大大长长的菖蒲。徐逸锦知道端午的这一天,东瓯城乡的人们都会取菖蒲、艾叶,做成蒲剑、艾旗,悬在自家门上、床头和窗前。而她小时候,外婆还喜欢在端午节时,用一张厚厚的小白纸,写上“白”字倒贴在中堂两边板壁、灶房和饭堂的墙上。一边贴一边念叨:“白字一顶倒,苍蝇柏(粘)勿牢。”
      徐逸锦避开门上长长的菖蒲,抬脚刚一进门,只见柳主任的爱人、柳叶春的妈坐在地上,见到她,一骨碌起了身,瞪了她一眼,扭身往屋内走去,徐逸锦看得出,连她那瘦高的背影似乎都冒着一股子的恼怒气!
      徐逸锦有点吃惊,昨天这柳叶春的娘还热情地来招呼她:“阿念妈,明天是重五节,我家人阵大,这一张张大的小的嘴都爱吃粽子,一个人实在包不过来,昨夜我已经在米萝里浸下糯米,你来相帮哦!”
      徐逸锦这才想起来,“端午临中夏,时清日复长”,原来要过端午节了。
      东瓯地处水乡,人们将端午节叫做“重五”,因为除了吃粽子,撞鸡蛋,其中最重要的是划龙舟,因此相比清明、中秋和春节,端午节是东瓯城乡最具仪式感也是动静最大的重大节日。
      徐逸锦小时候并不爱吃粽子,一则粽子不好消化,她肠胃比较弱,二则,那时候她的注意力被水中的五彩龙舟吸引,顾不上吃粽子。这么些年的变故,使得她快不认识粽子了。面对柳叶春妈妈的邀约,她有点难为情:“阿春妈,我不会包粽子诶~”
      听徐逸锦这么一说,阿春妈撇了一下嘴,但是还是笑着说:“你们楠枫乡下重五不吃粽子吗?也是啊,现在这样的年景,就算吃,也没有糯米哦!来来,没事,我教你,一学就会。”
      正说着,看见徐若空满头大汗冲进道坦来,脱衣服擦汗,柳叶春的妈立马叫到:“阿空,古话说‘未吃端午粽,寒衣不好送,不能脱,要着凉的!”
      徐逸锦感激地朝她笑了笑,就认真地跟着阿春妈学习包粽子了。这边学得认真,那边教得热心:“这包粽子,一般是四十个粽扎一把,一把粽子里要有一个特大的叫‘粽娘(一升米做四个);又有一把特小的叫‘子孙粽(一升米做十个);普通的叫‘新庚粽(一升米做六个)……”
      跟着阿春妈包粽子,徐逸锦发现有好多道道,这引起她很大的兴趣。徐逸锦只知道楠枫江的粽子是用箬叶包的,一般人家用稻灰水浸泡一夜的糯米包进箬叶,再放进稻灰汤水里煮熟了就是“灰汤粽”。吃不起全糯米的,还会加入蕃薯丝,叫做蕃薯粽。而他们徐家则会在粽子里放进豆沙、松子仁、枣子、核桃等等。但是,在阿新妈这里,徐逸锦不仅第一次见她将咸肉和蛋黄裹紧粽子里,还见到一种用笋壳包的粽子。那笋壳很像老虎皮,阿春妈说那“虎皮粽”又叫“豹纹粽”。
      徐逸锦看得有意思,学得很认真,三五下,便将她手中的粽子包得有模有样了。阿春娘说:“毕竟是大户人家洋学生出身,恁灵光!(聪明)”
      昨天还好好的客客气气地请她包粽子,今天怎么忽然就鼻子朝天不理人了?小阿念见到姆妈,哭着向徐逸锦扑了过来,手里拿着一个已经碎了壳的煮鸡蛋。徐逸锦知道那是早上她给阿念和阿空煮的鸡蛋,还找出一个五颜六色丝线编的“卵袋”,将阿念的那个鸡蛋小心地放进“卵袋里”,看着小阿念开心地去找柳家小姑娘们玩。
      东瓯人方言里,将“蛋”叫做“卵”。端午节吃鸡蛋,如同吃粽子一样重要,拿着鸡蛋相互撞击,不碎蛋壳的会成为“卵王”,那是孩子们在端午节最喜欢玩的游戏,也成了孩子们在这个特殊节日里的“必备项目”。女人们会给孩子们编制彩色“卵袋”,将鸡蛋放入“卵袋”中,挂在孩子的脖子上寓意“圆圆滚滚”、“吉祥安康”。端午节的时候,“卵袋”是可以拿出去吹嘘妈妈或者姐姐的手艺的好时节。由于没有多余的彩线,昨天,徐逸锦只连夜给阿念编织了一个“卵袋”,阿念开心地连睡觉都要握着那七彩的“卵袋”。
      见父母吵得凶,柳叶

第69章 一场由“重五卵”撞出来的“混战”[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