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天下午,夏商周刚上完课,就在办公室的门口见到了一直在等他的邹总——邹庆放。
在夏商周的眼里,但凡经商,东瓯男人身上就多多少少会有一股“东瓯气”。至于这“东瓯气”具体指什么,夏商周似乎觉得自己一直总结不到位,直到他认识邹庆放后,这“东瓯气”三个字才逐渐明晰起来。
因为研究方向在市场经济领域,夏商周并不觉得东瓯人先天就会做生意。而是在东瓯人眼里,职业的高低贵贱真的不是很重要,能否赚钱才是最主要的。东瓯人不在乎干什么,只要是赚钱的事,不管自己以前熟悉不熟悉,什么看好就干什么、推销什么,他们四处闯荡,占据了外地人不屑一顾的那些领域,埋头干活、闷声发财。
夏商周发现,也许是南方人普遍个子比较瘦小的原因吧,东瓯商人特别钟情“小东西”,他们最精明的地方就是走“小商品、大市场”的路子。办起企业来,也不像北京人、广东人追求大气派、大产品。他们都是从小处着手,填补全国小商品市场的空白点。比如柳镇的五金电器、大桥镇的小小纽扣、金字乡的商标徽章等等。这一点让夏商周感觉很自豪,因为他见过许多地方的商人,小钱不愿赚,大钱赚不来,一边两手空空,一边抱怨天不助我。东瓯人做生意,注重从小处着手,只要有一分钱赚,都会不遗余力地去干,从不好高鹜远,从不好大喜功,从零做起,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纽扣、标签、标牌、商标、小饰品、小玩具,这些外地人看不上、懒得做的“小玩意儿”,东瓯人都做,不怕赚钱少,就怕赚不来。
夏商周的研究中,发现东瓯商人“脸皮厚”的特点非常明显。如果这算是个优势,那么这个优势充分体现在他们无以伦比的“推销术”中。
他们从不怕碰壁,也不怕别人不给好脸色看,他们只有一个念头:不管你怎么看我待我,我就是要赚你的钱!他们用笑脸、用磨破的嘴皮、用磨掉的鞋跟,把他们的产品送到全国各地,也把全国各地的人吸引到东瓯来。夏商周团队经过跟踪研究发现,东瓯的农民购销员在14万人以上,人称十万大军闯南北!
柳镇的五金低压电器专业市场,就有4000多名购销员常年在全国活动。而自己熟悉的大桥镇,有万名农民购销员串成了一个全国性销售网,金子乡的徽章、标牌、塑片市场,有7000多人在外推销产品。宜苍山区再生腈纶市场,有5000多人跋山涉水,挑着一袋袋衣服走村串巷……这些人足迹遍布大江南北、长城内外、都市通衢、穷乡僻壤。他们经风雨,见世面,培养了他们卓越的交往才干,在东瓯,能跑供销的人被称为“天兵天将”。
夏商周在课堂上曾经给东瓯商人做过几个并不是很体面的比喻:“蜘蛛人”、“走钢丝”和“狗旺阵”。
东瓯人有非常传统的地方观念和家族情结。亲帮亲穷帮穷,一人发财全村跟,哪里赚钱哪里旺,一个产品带万家。夏商周所说的“蜘蛛人”,就是东瓯商人结了一张牢不可破的地方亲情网,他们在外地做生意,最讲地方观念,互通消息,共同攻坚、共同分享。
东瓯的商品都靠外地输入的,如布料,毛线、烟酒。可是,在如此严厉的政策下,甚至冒着坐牢杀头的风险,可就有人敢闯“刀山火海”。株柏码头的“民主轮船”去上海,四处套购紧缺商品。一星期往返二次,带回可观的收入,与引起了上海“打办”的围剿。但是
第151章 “东瓯气”到底是一种什么“气”?[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