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一行人,初至扬州时,正是傍晚。
偶过城中之河,也不知何名,便见河中灯船繁盛,浮泛河中,夜色里宛如火龙蜿蜒,光耀两岸。
两岸河房,映水通明,雕梁画栋,十里珠帘,望之真如神仙光明之境。
得见此景,也算颇通文墨的李云绝,竟是张口结舌,说不出更多的形容,只知道在那里不断地感慨:
“这就是扬州,这就是江南!”
只可惜此行,重任在肩,星上屋的众人,没法在竹西佳处的扬州停留,只能对她惊鸿一瞥,匆匆而别。
此后自扬州的瓜洲渡,渡过长江,便到了润州。
至此,无论文化意义还是地理意义,都已是真正的“江南”。
常读诗书,李云绝自然对诗词中频繁出现的“江南”,充满着美妙的想象。
但这回真个到了江南,亲眼得见,才发现真实的江南,要比自己想象中的江南,更美妙十倍!
此时正是春天。
阳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
暖风熏得,游人醉。
一路南行时,仿佛身在画中游。
那青山润绿,碧水空灵,繁花似锦,燕舞莺歌。
凡是能想象到的人间胜境,一一展现在眼前。
于是李云绝忍不住在碧野花树中,放怀大叫:
“太美了,这就是江南!”
从润州往南,便是常州。
南方大湖太湖,便在常州。
第一眼看见太湖时,碧芽儿还闹了个笑话。
她在湖堤上,目光越过堤边的芦苇,望着远方的天际,惊喜非常地叫道:
“哎呀!终于到了海边!”
“这海天一色的,书里的话果然没骗我,海水太广大了,果然最远处都和天接起来了,分不清界限。”
“海天一色哇!”
“东海明州,我们来啦!”
得亏李云绝做了功课;
臂龙僧又出身扬州东边的通州;
否则被碧芽儿这一嚷嚷,没来过的云月兮和幽羽落,还真会以为,眼前水天相接的太湖,便是此行的目的地,东海。
勘误之后,众人继续南行。
过了常州,便是湖州。
湖州往南,便是杭州、越州。
杭州可了不得,值此宋朝,正是天下闻名!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
作为京杭大运河的最南起点,此时的杭州,繁华程度甚至还胜过扬州。
那“潮射钱塘天外阔,湖分西子镜中移”,杭州不仅秀丽富庶,还有着小山小水的扬州,及不到的恢弘气魄。
只可惜,还是和过扬州时一样,李云绝对久闻大名的杭州,也只能惊鸿一瞥,匆匆路过。
此后又过越州,便终于来到此行的目的地,明州府境内。
到这里,才真正濒临东海;
只要去海滨,便能看见真正一望无际的苍蓝海波。
刚至明州时,李云绝一行人,见这里大城小镇,田园风光,一派祥和,绝看不出,这里居然还危机暗伏。
不过,就在李云绝他们来明州的前几天,明州府一个叫海街的海边镇子,却发生了一件并不寻常的事情。
海街镇,属明州府的定海县,濒临东海,是个典型的靠海吃海的渔民村镇。
从出海的角度,海街镇的位置非常优越,从其码头出海,往东便是大大小小的群岛。
离得最近的,是一座中型的岛屿,上面有栗港和蛟门两个渔港小镇。
从海街镇码头出发,不仅去程时,可以在栗港、蛟门二镇,补充必要的出海物资,回程时,还可以就地售卖海货。
再往东,便是一座大岛。
在它上面,靠近大陆这一侧的南部,有个昌国县。
昌国县也属明州府,跟定海县平级。
昌国县的最南部,叫沈家门镇,跟隔海相望的海街镇平级。
所以,海街镇背靠大陆,出海沿路有诸多的补给点,算是地理位置非常优渥的渔镇了。
海街镇的渔业,确实发达,多年积累下来,镇子兴旺发达,不断扩大,那规模和繁华的程度,已经超越许多相对偏远的穷县了。
渔民是朴实的,他们知道镇子的繁荣,究竟因何而来。
所以镇上的老老少少,都对近在咫尺的苍蓝东海,充满了感恩和敬畏。
源于这种感情,海街镇还形成了一个特殊的节日,便是每月月半的“鱼灯节”。
到那一天,海街镇的家
第二百三十八章 龙鱼王灯的野望[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