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211章《农政全书》[1/2页]

穿越明末成难民 凤凰山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显然,天主教在大明有些水土不服,入教者寥寥无几,教堂几乎没什么人,显得很冷清。
      进入教堂,教堂内部很简陋,但摆设的格局和后世差不多,中殿是一排排长椅,高坛上是苦像、祭台,耶稣受难的十字架居于中心。
      “你们就在门口。”亲兵不懂教堂的规矩,杨易让他们在门口等,自己独自走了进去。杨易面对着耶稣受难十字架,双手握拳立于胸口,闭目祈祷,“愿万能慈祥的主保佑茵茵,她是你忠诚的信徒……阿门!”
      祈祷完毕,杨易唱起了一首英文圣歌,是茵茵教的。
      “愿主与你同在!”
      “也与你的心灵同在!”
      “愿神圣的主,圣父,圣子,圣神,降福于你!”
      “阿门!”杨易本能的在胸前划了个十字架。蓦然惊醒,是谁在同自己对话,还是英文版的。杨易睁眼一看,一个西洋人和一个大明人向自己走来,那个西洋人很是激动的模样,而那个大明人则是一脸的惊讶。
      “你是哪里人?”大明人问道。
      “辽东汉人,家乡战乱,现住在北直隶。”
      那个西洋人很激动,“你是怎么会说英语的?太不可思议了,居然有东方人会说英语,太不可思议了!你会不会法语,意大利语,或者西班牙语?”
      杨易摇摇头,“我只会英语,别的都不会了。”
      “那也不可思议啊!你是我们天主教徒吗?在哪里洗礼的?”洋人手舞足蹈,在中国传教太不容易了,前后上百年,来了一波又一波的传教士,发展的教徒寥寥无几,修建的教堂屈指可数。在松江几十年来发展的教徒不过几百人而已,而如今却能有一个自己不认识的明国人也是教会的兄弟。
      杨易摇摇头,“我的女朋友是教徒,但我不是教徒,不过我偶尔视上帝为心灵寄托的一部分!”
      西洋人虽然有些遗憾,但还是很高兴,最起码明国多了一个上帝的知音,而且这个人还会西方的语言。
      “我是意大利传教士,汤若望,很高兴见到你!”西洋人就是历史上有名的传教士汤若望。
      “我是杨易,字清华,很高兴认识汤若望先生!”杨易伸出手同汤若望握手,这也是西方人的礼节。
      在中国呆久了,汤若望习惯了明国人的拱手礼和磕头礼,原来的握手礼都显得有些生疏了。
      “你是一个懂西方的明国人!”汤若望激动道。
      “老夫徐骥,字安友”大明人报出姓名。
      杨易沉思片刻,拱手道,“原来是徐先生,令尊是我大明当之无愧的科学大家,引进西学,推广农作物,其《农政全书》必将名垂青史!”徐骥的父亲就是徐光启,一个开眼看世界的大明官员。之所以对徐家那么熟悉,还有一个原因,民国时期赫赫有名的宋氏三姐妹其实就是徐家后裔,杨易以前查询过宋氏三姐妹的相关资料,故而能对此有一定了解。
      徐骥没想到这个年轻人居然对父亲的业绩那么熟悉,“家父的《农政全书》还没有出版刊印呢?你是怎么知道的?”《农政全书》是徐光启死后六年出版的,此时徐光启逝世才一年多,不过杨易也不可能知道这些细节问题。
      “令尊大人是晚辈非常敬仰的人,喜欢他的著作,也敬仰他取得的成就,所以通过一些熟悉的人了解到的。”杨易有点惊讶,“这么好的书,怎么还不出版呢?”
      徐骥无奈道,“家父做官清廉,我徐家家境并不宽裕,以至于没有财力将家父的心血刊印,实在惭愧!”这个时代出版一本书是相当费钱的,很多文人为了求名出书,往往倾家荡产。
      “《农政全书》乃集我国几千年来种植农业之精要,也体现了令尊的农政思想,刊印出来不仅利国利民,还能切实指导辨范各地的农业种植,也是将名耀史册的千秋拒著。”杨易把后世对此书的评价搬了出来。
      徐骥则是激动万分,“没想到杨兄弟对家父的著作给出如此之高的评价!父亲的在天之灵必将得以告慰!”
      汤若望也很激动,因为这本书也有他的功绩。
      “如此良作不能刊行于世实乃国民之损失,在下不忍此明珠蒙尘,愿意出资资助早日出版,先生以为如何?”杨易想,自己出资印刷,可以刊上自己的名字,自己也就跟着此书“流芳千古”了,这银子花得值。
     

第211章《农政全书》[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