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212章买地[1/2页]

穿越明末成难民 凤凰山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杨易在苏州推行的政策在士林眼中就是压榨学子,纷纷痛斥为“恶政”,“虐政”“暴政”。然而杨易的政策确实福泽了苏州市民,其成功化解数十万学子之怒,就连士林中不少人也暗中叫好,加之苏州市民的高度认可,“新政”一词的使用率越来越高,以至于成了杨易在苏州各项政策的代名词。随着士子们的陆续返乡,被传扬了开来,对杨易的评价比较极端。恨者,咬牙切齿;敬者,推崇备至。
      杨易洒然一笑,“能入方大人的法眼,晚辈不知是福是祸?提醒大人,晚辈等着回京述职,学政已经被罢免,只是密丰一百户而已。”谁知道方岳贡是不是复社成员,会不会报复自己。遮遮掩掩没意思,干脆挑明车马。
      “囚禁大儒,盘剥士子,老夫恨你!”方岳贡放下酒杯,“尔京师拓荒,活人无数;苏州修桥筑路福泽一方,老夫又敬你!”
      看来没打算把自己砍了,杨易道,“理解。大儒、士林乃大人的同道,恨晚辈那是自然。大人代天子牧民一方,安抚黎庶乃应有之本,晚辈所为有益松江百姓,大人自当权衡取舍!”意思是你恨我没问题,我的项目有利于松江百姓,拒绝还是合作你自己定。
      方岳贡自斟自饮,“老夫羡慕玉笥(张国维字),水利之银唾手而得。而老夫却如乞丐般四处筹集,脸?G尽了不说,还惹得四方抱怨!”
      ?r阙阻挡海潮的土塘接连崩溃,于是决定修筑石塘,但是石塘耗资甚大,当地士绅极力反对,甚至主张内徙退筑土塘。方岳贡认为内徙等于让地于海,遂力排众议,决定建造石塘。为了筹集经费,方岳贡每天驾一叶小舟,到处劝募,并制定“富户有田百亩者,一律劝输每亩银八厘,以供筑塘之用”的政策。然而士绅可不那么配合,东躲西藏,百般推诿,堂堂知府真就跟乞丐一般四处乞讨。
      为了石塘,方岳贡绞尽脑汁,压缩衙门的各项开支,引起衙门官吏的反感。强行征夫,又造成百姓的抱怨,真是费力不讨好。
      富庶如苏州、松江这样的地方,官府也是财政窘迫、入不敷出,可以想象大明的财税体系是多么的无能。核心因素是士绅不纳粮,而士绅掌握了国家财富的大半,他们不纳粮可想而知国家的税源有多么贫乏。到了明末,士绅兼并土地达到疯狂的程度,以至于国家税源近乎枯竭,最终导致明王朝的灭亡。
      士绅入则为官,出则为士。换句话说,官员就是士绅、士绅就是官员。要推行士绅一体纳粮在明朝绝无可能,张居正搞个一条鞭法换来的是死后被掘坟的下场。
      杨易之所以为苏州官府弄出那么多银子,不是靠税赋,而是商业化的手段,把官府掌握的公共资源利用商业手段来兑现,没有触及士绅的根本利益。若是征士绅的税,恐怕早就被五马分尸了。
      杨易揶揄道,“士大夫们不都是口口声声江山社稷、匡扶正道、爱民如子、福泽地方么,出点银子就跟刨了祖坟一般……方大人,晚辈有一建议,张溥的觉悟高,让他来教化松江的士绅们,教化后他们肯定哭着喊着把银子送来!”
      “少说无用之言!”方岳贡瞪了杨易一眼,又一杯酒下肚,“说吧,你要那么些土地究竟为何?不要糊弄老夫说你是来拓荒的。”适合庄稼的地基本开垦完了,那些个荒地要么是盐碱地、要么洪涝地,即使耗费巨资开发出来,收益未必稳定。
      “粮食肯定是会种的,种一部分地!”杨易缓缓道,“晚辈也就是想置办些产业,修建庄园房舍粮仓,办个船坊、纺织厂、养殖场、绸缎庄、书坊……再建个码头之类。”一口气说了很多产业。
      方岳贡倒没有惊讶,“就是你在密丰搞的那一套?”
      杨易点点头,“不错,不知大人觉得密丰那一套是否有利民生!”
      “确实利国利民,据老夫所知,为了密丰你可是背负巨债,还有余财在松江做?”
      “钱财嘛,挤挤总会有的。”如同女人的胸,挤挤总会有的。
      “老夫就姑且信你了”方岳贡想通了,这荒地闲着也是闲着,卖点银子还能缓解下官府财政,要是这小子真做成了,也是政绩一桩,“那你准备花多少银子买地?”
   &n

第212章买地[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