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215章用银子砸[1/2页]

穿越明末成难民 凤凰山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杨易要想在松江有所发展,必然需要财力、物力上的支持,虽然靠玉瓷融资不少,但也花得七七八八了,所以需要合作伙伴。童洋和郑汝衡也不负期望,为他找来三位实力强大的商贾。
      杨易含笑同三位一一握手,他们虽不习惯,但知道是亲近之意,非常乐意。
      金瑞朝杨易长揖,“学政大人新政,老朽获益颇丰,在此代表一帮同仁再次感谢大人!”确实,数十万学子差点将他的店铺货物买空了,还减免了他不少税赋。说完拿出一个小盒子递给杨易。
      杨易打开盒子,看见一尊鼎炉和一叠会票。
      “此乃宣德炉!”金瑞介绍道,“这是一帮同仁的心意,大人务必笑纳。”
      “宣德炉,不错!”杨易拿起宣德炉一番端详,他最喜欢这些古董了,“宣德炉我就收下了,会票就不用了,尔等经商合法所得应该的,再说你们帮我稳住了学子们,也有功劳!”
      见杨易态度坚决,金瑞也就不坚持了,收回会票,连声称赞杨易高风亮节,暗想他喜欢古董,下次搜罗些古董就是。
      席掌柜道,“听说杨学政要开织机场,席某可略尽绵薄之力……”
      程掌柜道,“听闻杨大人在黄浦江边圈地数万亩,想必银钱不足……”
      ……
      众人在热烈而友好的气氛中,达成很多商务合作条款,核心一条,杨易再次融资百万两银子。
      从商人角度而言,无论杨易有多少诱人的商机,都不是他们一定要参与的理由。押宝杨易这个人才是他们最大的动力。官商勾结不是一句空话,而是明朝官场的潜规则。“京债”就是其中之典型。
      所谓京债,就是商人们给新官或者即将做官、可能做官的人贷款。“明朝选士,由乡试而会试,会试至廷试,然后观政候选,可谓严核之至!”普通学子通过科举考试后,经过三个月的观政期,除一甲和少数人得官,其余人通通发往吏部待选,等官职出缺再受职。
      毕竟僧多肉少,等个一二十年再获职是常有之事。为了早日获职,他们就要花钱跟座师、同乡、同年以及权贵们交游,还要巴结负责选官的官员,这些开支不少,于是只好借债,于是催生了京债这个行当。
      京债属于高利贷,对放债的商人们而言,他们除了获得利息之外,还能结交官员,甚至控制官员,并在官员的任期内获取丰厚回报。为了还债,很多官员上任后,贪污腐化、压榨百姓,加剧了明朝的吏治腐化。
      杨易本身实力雄厚,不可能走京债这条路,而是合作,借贷的利息在承受的范围之内。
      有了资金,杨易底气十足,大摇大摆来到松江府衙,将十万两银子的会票甩在方岳贡的案桌上,“这是首期付款,十万两,你数数!”余款十五万两按约定一年后付清。
      看到杨易目中无人的样子,方岳贡一把扔掉手中的毛笔,怒道,“竖子小儿,无礼至极,老夫……”
      杨易悠悠道,“农政全书的刊印资金凑齐了!”
      方岳贡硬生生把骂娘的话咽了下去,摆摆手,“契约已经拟好了,无异议就赶紧签,老夫不想看见你!”
      “晚辈不日回京,留下偌大的产业在这里有些不放心,说不准被你们这些贪官污吏敲骨吸髓!”
      “放屁,老夫视清名比命还重要,岂会跟你一样满身铜臭!”方岳贡真的忍不住爆粗口了。
      “别激动,晚辈不是说你,是担心衙门上上下下那帮混账东西。”好歹做过五品学政,杨易有资格骂那帮吏员,“为此晚辈有个提议,给我的手下在巡检司、税课司安排两个官职,副职就行。这样就都是自家人了,凡事好商量,不至于伤了和气。”巡检司、税课司都是不入流的官职,无须“学历”,其官员属于杂官,正职由地方主官提议,吏部回函就是。如果是副职,知府有任命权。说白了,属于地方主官和地方势力妥协的筹码。
      “无耻至极,朝廷官职岂能私相授予,亏你还是陛下钦赐的进士!”
      “我输捐五千两修筑海塘!”
      “老夫岂会卖官鬻爵!”
      “一万两,不能再高了”
   &n

第215章用银子砸[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