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331章新城启动[1/2页]

穿越明末成难民 凤凰山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杨易将发展的重心放到了县城之北苏州河两岸。苏州河在元朝以前叫吴淞江,是上海到苏州的主航道,非常繁忙,因为泥沙淤积、河流堵塞严重,官府将主河道改道造成吴淞江、黄浦江合流,成就了广阔的黄浦江,使黄浦江成为主航道。而苏州河因为水量减少,渐渐失去了航运价值,逐渐被废弃。
      因为泥沙淤积、雨季泛滥等原因,苏州河两岸多为荒滩,居住的人口少,容易改造。而且杨易知道这一片就相当于后世上海的外滩及以北区域。这片区域要两百年才能发展起来,杨易决定提前将其打造出来,而不是让西方人来打造。
      杨易取名为上海新城。
      然而计划是美好的,现实是很残酷的。杨易规划中的新城占地面积广阔,很多土地为私人所有,尤其是士绅占地不少。以官府的威望,霸占点土地不成问题,但有几家士绅不好惹,必须师出有名才行。
      杨易派人秘密收购有主之地,同时以官府的名义用疏浚河道、修建练兵场、拓展道路等五花八门的理由圈占土地,给予一定补偿。不得不说,官府的权威是不小的,大多数百姓听说有补偿,还是愿意拆迁的。
      在明暗两手准备下,回收土地进展顺利,剩下的钉子户以几家士绅为首。士绅们有钱,对那点补偿看不上,更核心的问题是他们不愿意配合杨易,就是想对着干。
      经济手段不行,那就采用政治手段。如果政治手段也不行,那杨易最后的打算就是掀桌子,采用军事手段。
      上海的士绅们,甚至整个江南的士绅们都在观望杨易的下一步行动。杨易对士绅们头疼,士绅们又何尝不对杨易头疼,多少次弹劾都没有将其搞下来。朝廷设立特区,在他们眼里其实就是局部变法,目的是为了增加税收补充国库。老百姓压榨的差不多了,他们担心拿他们士绅出气。
      果然,越是担心什么就来什么,沉寂数日的杨易炮制出《税制的公正性》一文,张贴于各处城门和公共区域。文章言简意赅,犀利的提出一个问题,同样的税种是应该全民收取还是选择性的向部分人收取。文中以田赋为例,仅占全国田地一成的自耕农贡献了朝廷所收全部田赋,占地九成的权贵士绅们无须缴纳一文钱。由此导致穷者越穷,富者越富,而朝廷收入不足。
      朝廷收入不足,又要增加新的税种,而新税种依然以穷人承担,而特权阶层依然不用缴纳。
      文中结尾有句话,“以穷者之膏血供富者之挥霍,富者何忍?富者可否解穷者之危,担国家之责?”
      可想而知,此文一出,引起轩然大波。士绅们纷纷指责杨易捕风捉影,唯恐天下不乱,恶意挑事,歪曲事实,指责之余又举例说明士绅们如何接济穷人,如何维护乡邻、修桥铺路等等。
      而普通百姓们义愤填膺,自己辛辛苦苦一辈子缴不完的税,而士绅们酒池肉林却不交税,他们是在替富人们交税。其实,明朝立国以来,一直对有功名的人免税,换句话说,权贵、士绅、官员属于特权阶层,是免税的。这是大家都知道的事实。
      杨易再次提出来,不过炒冷饭而已,但杨易说得更犀利,就是穷人在替富人交税。赤裸裸将人们心中的伤疤揭开,不满的情绪蔓延开来,导致了一定程度的动乱。
      对打砸抢事件,杨易坚决打击,对于暴民冲击士绅豪宅,杨易则睁只眼闭只眼。在杨易的“引导”下,暴民们将目标对准士绅,士绅们哭爹骂娘,四处逃匿。第331章新城启动[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