霜降后的清晨飘着细雪,缝纫社新漆的朱红大门前,顾沉舟的作训服肩章在国旗下闪着冷光。他的右手扣在升旗绳上,目光扫过旗面的五星
——
那是苏晚晴用
2008
年抗震部队的降落伞布缝制的,每颗星的定位都经过弹道比例尺校准,恰如他当年在边境哨所升起的那面军旗。当国旗升至顶端,右侧的厂旗同时扬起,藏青底色上,钢枪与缝纫机的剪影交织成
"舟晴"logo,尾端缀着五枚立体弹壳,代表着五年军民共建的里程碑。
苏晚晴的银顶针别在新做的藏青工装胸前,工装口袋里装着
1984
年的布票
——
那是她穿越后第一次为顾沉舟改军装时留下的,此刻与
"军民共建示范基地"
的铜牌压在一起,金属与纸页的碰撞声,像极了二十年来钢枪与缝纫机的和鸣。她望着门楣上的铜牌,边缘用退役的
81
式步枪枪管熔铸,"示范基地"
四字由顾沉舟的弹道笔记字体拓印,每个笔画都暗藏弹壳浮雕。
"全体立正!"
顾沉舟的口令声惊飞檐角的麻雀,三十名缝纫社员工与二十名边防战士组成的方队里,王婶的顶针在阳光下划出银弧
——
她穿着新做的
"军嫂工匠"
制服,衣领处别着顾沉舟用三等功勋章改制的领花。当《义勇军进行曲》响起,苏晚晴看见老人的嘴唇在动,哼的却是
1995
年缝纫社初创时,她们边踩缝纫机边唱的《拥军花鼓》。
揭牌仪式的红绸布被风吹开时,"舟晴军民共建示范基地"
的鎏金大字映着雪光,底座镶嵌的五枚弹壳分别刻着
"1995
初创2000
拥军
2005
转型2010
互助
2015
升级",正是缝纫社与部队携手走过的关键年份。老裁缝王婶的手在铜牌上摩挲,摸到
"缝纫社"
三字下方的凹陷
——
那是用她三十年工龄的顶针压出的印记,旁边刻着顾沉舟的弹道签名。
"没想到,"
老人突然抹了把眼角,顶针蹭过铜牌上的钢枪剪影,"咱们纳鞋底的手,"
喉结滚动,"也能给国家做贡献。"
她指了指身后的车间,玻璃橱窗里陈列着不同时期的拥军产品:1995
年的弹壳顶针、2003
年的高原防寒服、2015
年的
"军属联络装",每件展品旁都放着部队的感谢信,信封上的邮戳来自雪山哨所、海岛基站、戈壁军营。
顾沉舟的作
第158章 军民共建示范基地挂牌[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