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731章 学心理学的人为什么有时候很讨厌[2/2页]

职场小聪明 翟晓鹰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模板、说术语,反而弄巧成拙。
  ?
  三、为什么有些人学心理之后,反而更难亲密?
  这是个非常现实的现象。一方面,他们更懂得情绪调节、人际边界,但另一方面,他们也可能变得“太有边界”,缺少了真实、直接、情绪化的表达。
  ?
  有人会说:“我现在更会沟通了,但我也更难深入地去爱一个人了”。
  ?
  也有人会说:“我懂了很多道理,却还是过不好我的关系。”
  这种内心矛盾,在心理学领域甚至有一个名字,叫做“知识分离焦虑”——知道的越多,反而越不敢动情、越不敢犯错。
  ?
  四、怎么和“学心理的人”更好地相处?
  如果你发现你身边有这样一个人,或者你自己也在学心理学,可能可以试着:
  1.
  告诉对方:“我不需要被分析,我只是想你陪我骂骂人。”
  ?
  有时候真诚地表达这种需要,可以让对方卸下“专业武器”。
  2.
  提醒他们:“你现在是在用专业语气,我更想听你真实怎么想。”
  ?
  这句话不具攻击性,却能点出对方的“假温柔”。
  3.
  别忘了:心理学不是万能的,也不是生活的全部。
  ?
  很多时候我们要的是“人味”,不是“人设”;要的是“互动”,不是“技术”。
  ?
  五、从心理学的角度理解“讨厌心理学”的反应
  其实你说的这种“烦”和“抗拒”,也可以从几个心理机制理解:
  ?
  投射反应:你可能感受到自己情绪被否定,所以“反过来讨厌这个技巧”。
  ?
  自主感丧失:对方用技术想“管理”你,侵犯了你“自主表达”的权利。
  ?
  共情不匹配:你需要的是“陪着你骂”,对方却给了“理智分析”。
  你会讨厌,并不是你不理性,而是你的真实情绪没有被好好照顾。这是非常合理的心理反应。
  ?
  最后说一句:心理学是工具,不是人格
  真正成熟的心理学使用者,是懂得放下心理学的。他们知道什么时候说话是“人”的表达,什么时候是“工具”的使用。
  你讨厌的不是心理学本身,而是被心理学“话术化”的关系。
  心理学学得好,是让人更有人味、更懂关系、更有深度;而不是把每一个人际场景都变成一场“心理操练”或者“咨询剧本”。

第731章 学心理学的人为什么有时候很讨厌[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