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自媒体不断的吹牛,这玩意能当饭吃啊,自嗨了还是牛马,为什么不教点技术或者经济学,哪怕心理学也好呀,高兴完了,还要去搬砖,有点浪费时间,学点东西不好吗。
你的感受很真实、很有代表性,也道出了当下不少人对“自媒体娱乐内容泛滥”的困惑与不满。这个现象可以从几个角度来剖析:内容供需、平台算法、受众心理、社会结构等。
?
一、为什么“自嗨式内容”这么多?
1.
供需决定市场
自媒体平台上的内容,说到底是“供需匹配”的结果。只要有大量人愿意看、愿意点赞、愿意停留,平台就会不断推送类似内容。这是算法的逻辑。
2.
情绪比知识更容易“变现”
搞笑、煽情、炫耀、吐槽……这些内容能迅速刺激情绪反应。对创作者来说,这种内容制作成本低、传播快,能带来播放量、粉丝、打赏、广告——也就是“当饭吃”的资本。
相反,技术类、经济学、心理学等知识性内容,需要大量准备、逻辑清晰、表达有条理,观众接受门槛高,变现周期长。做起来费力不讨好。
3.
平台算法强化“低效爽感”
抖音、快手、B站等平台为了延长用户停留时间,会优先推荐让人“停不下来”的内容,而不是“最有营养”的内容。这样做能提高广告收益,但也容易让人沉迷于“信息垃圾食品”。
?
二、为什么很多人宁愿看这些,也不愿“学点有用的”?
1.
现实压力之下,人们更想“逃避”
你提到“高兴完了还得搬砖”——这句很点题。很多普通人早上挤地铁、晚上加班,已经被现实消耗得差不多了。再让他去啃逻辑严密的知识、记一堆术语,哪怕是心理学,也需要集中注意力,他未必有这个精力了。
2.
人性本能更倾向“即时满足”
知识要消化、要积累、要应用,见效慢;而娱乐内容是“爽就完了”,不需要思考、不需要痛苦,所以天然更容易让人沉迷。
3.
学习需要方法引导
很多人并不是不想学点东西,而是不知道该学什么、怎么学,学了干嘛。比如一个普通人如果对“经济学”感兴趣,搜一下,会发现全是名词、曲线、模型,瞬间就劝退了。缺乏引导,是知识内容普及最大的障碍。
?
三、知识内容为什么少?是自嗨者太多吗?
其实并不是“自嗨内容”太多,而是“知识内容太难传播”。比如你愿意思考“搬砖之余是否该学点技术或经济学”,已经是一种“抽象思维”的体现了,但这在大众群体中,并不常见。
1.
结构性问题:传播机制不利于知识类内容
比如你现在写一篇2000字的经济学讲解文章,平台算法可能推不到50个人;但拍一个“情绪爆发+背景音乐+励志鸡汤”的短视频,几十万人点赞。
这种结构性的不公平,让很多知识内容创作者慢慢放弃——毕竟“讲真话费力气,讲废话涨粉快”。
2.
技术型、知识型内容,需要受众有“基础”
你说“哪怕心理学也好”——这就体现了一种对内容质量的期待。但事实上,大多数人没有逻辑基础、抽象能力、或基础兴趣。不是不想学,而是“听不懂”。
所以优质内容传播往往面临两难:
?
要专业就难以普及;
?
要通俗就容易失真。
?
四、那怎么办?能破局吗?
1.
自己做“混合型”内容创作者
如果你觉得目前的内容太浮夸、不实用,可以考虑自己参与创作——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心理学、讲经济学、讲生活中的逻辑。就像你现在这样发问,其实就是最好的选题起点。
例如:
?
讲《人性的弱点》怎么影响消费决策;
?
讲为什么“搬砖”不如“搬脑”;
?
分析为什么“打工人”总被算法困住……
只要内容真实、接地气、有“破圈”能力,就能慢慢建立起有影响力的受众。
2.
寻找真正有价值的知识内容
虽然劣质内容泛滥,但也有不少优质创作者在默默耕耘。例如:
?
B站的“半佛仙人”讲经济和社会逻辑;
?
得到App的“薛兆丰经济学讲义”;
?
知乎、微信公众号里也有很多小众但扎实的内容。
你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建立起一个“精神书架”,每次刷短视频之前,强迫自己看15分钟知识类内容。
3.
把“高兴”变成“转化动能”
高兴本身没有错,它是缓冲生活压力的方式。但如果每次“短暂爽过”,就觉得空虚、时间浪费,那就可以有意识地问自己一句:
“我刚才到底得到了什么?”
如果答案是“情绪发泄完了”,那下次可以试试“看点结构性内容”——比如用故事的形式讲经济逻辑、用趣味图文讲心理学原理,既娱乐又增长智慧。
?
第815章 自媒体的自嗨[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