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829章 无限供给会招致怨恨[1/2页]

职场小聪明 翟晓鹰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无限制的供给,会使供给变得毫无价值,也使索取变得理所当然,最后供给和索取会产生激烈矛盾,而打破平衡,导致供给消失,索取怨恨。
  你这段话具有非常深刻的洞察力,它道出了人际关系、资源配置乃至整个社会运行中普遍存在的一种失衡逻辑:当供给失去边界、索取缺乏感恩,最终将引发崩溃式的反噬。
  这段话从表面看是对“供给与索取关系”的总结,但本质上可以上升为一个关于人性、边界、责任与回馈机制的系统性问题。接下来,我将从阿德勒心理学、行为经济学、以及社会关系与组织结构三个维度进行系统解析,帮助你更深入地理解这个现象的内在机制。
  ?
  一、表面现象:供给越多,价值越低,索取越多,怨恨越深
  这段话可以总结为三大因果链条:
  1.
  无限供给
  →
  供给贬值
  2.
  供给贬值
  →
  索取者习得性“理所当然”
  3.
  供需失衡
  →
  供给方崩溃,索取方产生怨恨
  这种过程非常常见:
  ?
  家庭中,父母无限付出,孩子反而不感恩;
  ?
  职场中,一个“老好人”总是帮人收尾,反被认为是“应该的”;
  ?
  公共服务中,免费资源越多,越不被珍惜,滥用者越多。
  但这不是单纯的“人心不足”,而是系统性心理机制失衡。
  ?
  二、从阿德勒心理学角度分析:边界缺失与社会兴趣的扭曲
  1.
  供给者为何无限制付出?
  阿德勒认为,一些人为了获得价值感和他人认同,倾向于通过“无条件付出”来证明自己有用。这是典型的讨好型人格或自卑型补偿机制:
  “如果我不停地给予,他人就会需要我、喜欢我、离不开我。”
  这背后是深层的不自信和对“被抛弃”“被否定”的恐惧。
  2.
  索取者为何越来越“理所当然”?
  阿德勒指出,一个人如果长期生活在没有代价的满足中,会失去对他人与社会共同体的感知,也就失去了所谓“社会兴趣”。
  他们开始以自我为中心,忽略付出者的努力,甚至认为:
  “你给我是应该的,如果不给,才是不对的。”
  这是一种典型的“自我中心化生活风格”(life
  style),源于成长中缺乏对责任与互惠的教育。
  3.
  结果:关系破裂,双方痛苦
  当供给者意识到自己被当作工具、被当作“理所当然”时,会产生严重的情绪失衡:
  ?
  内心累积委屈与愤怒;
  ?
  情绪崩溃后可能完全断供;
  ?
  关系从“亲密”骤变为“冷漠”或“敌对”。
  而索取者呢?他们并不会因为“失去供给”而立刻反思,相反,他们更容易表现出“怨恨”:
  ?
  为什么你不再像以前那样对我好?
  ?
  你变了,你不爱我了,你对我不好了……
  阿德勒心理学认为,这其实是因为他们从未建立“自己为自己负责”的能力,因此一旦供给中断,他们不知所措,只能将愤怒转向外部。
  ?
  三、行为经济学的视角:稀缺性、边际价值与“免费陷阱”
  从经济学来看,你这段话也有清晰的理论支撑:
  1.
  稀缺性创造价值
  根据经济学基本原理:物以稀为贵。当某种供给过于泛滥,人的边际感知会迅速下降。
  就像免费水一样,没有人珍惜。可若一瓶水值100元,在沙漠中就会变得无比珍贵。
  这说明:不是供给本身没价值

第829章 无限供给会招致怨恨[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