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汛指挥部的铁皮屋顶在暴雨中轰鸣,顾沉舟的作战靴碾过地面的防汛图,参谋长的激光笔在清江流域投下幽蓝的圈
——
老河口段的水位线已突破历史极值,而
"防寒物资缺口"
的红色标注,像极了苏晚晴设计图上未缝合的裂口。他的指尖无意识地摩挲着裤兜,那里躺着支英雄牌钢笔,笔帽上的
"沉舟"
二字被体温焐得发烫,那是
1996
年缝纫社首月盈利时,苏晚晴在县城百货大楼刻的。
"顾中校,安置点的老人孩子撑不住了。"
参谋长的声音混着发电机的嗡鸣,"棉服库存不足两千件,而受灾群众..."
他的手指划过密密麻麻的转移点,每个红点都像顾沉舟靶场上的待击目标。顾沉舟的喉结滚动,眼前突然闪过苏晚晴昨夜发来的照片:缝纫社仓库里,标注着
"清江防汛专用"
的编织袋堆成小山,最顶层露出的藏青布料,正是他去年建议加入的、带红景天保暖夹层的防寒服面料。
钢笔在作战图边缘划出深痕,顾沉舟盯着
"老河口临时安置点"
的坐标,突然想起苏晚晴设计的
"军属联络装"——
衣领的暗袋能放急救药品,袖口的反光条对应部队的夜间识别码。"我联系地方企业。"
他的声音沉下来,笔尖在
"物资支援"
栏重重顿住,墨水滴在地图上,恰好晕染在缝纫社所在的坐标点,"舟晴缝纫社有批..."
喉结滚动,"带战术暗袋的防寒服,"
指了指自己的作训服,"比普通棉服多三层锁边。"
指挥部的铁皮门被狂风撞开,通讯员递来的加急电报上,"防寒物资优先级提升至甲等"
的红章格外刺眼。顾沉舟摸出卫星电话,快速拨通那个熟记的号码,听筒里传来缝纫机的咔嗒声
——
比平时快了
20%
的节奏,像极了
1998
年抗洪时,她在临时厂房赶制救生衣的频率。"晚晴,"
他的手指划过钢笔刻字,"老河口需要两千件防寒服,"
顿了顿,"用
2005
年改良的红景天夹层,"
耳尖发红,"袖口加印孩子们的手印。"
电话那头的针脚声突然清晰,苏晚晴的银顶针敲在话筒上:"早就备好了,"
她的声音混着布料摩擦声,"每个暗袋都缝了防水弹壳扣,"
指了指裁剪台上的样衣,"袖口的手印,"
第162章 战前部署[1/2页]